□张晓峰 备受关注的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名花有主,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摘得桂冠。她能战胜连续获得七次诺奖提名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于“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阿列克谢耶维奇曾是记者,她有着很强的使命感,着眼于大事件、大灾难,报道和记录了一些重要事件,她的代表作有《车诺比的悲鸣》、《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等。 我们所能看到的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中译本,仅有花城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即《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作者名字被译为“亚历塞维奇”)。译者之所以使用这个书名,是因为书里面讲了一个新婚不久的消防员夫妇的爱情故事。在爆炸发生的第一时间,这位消防员迅速赶往现场,却受到核辐射的严重伤害,最终不治身亡。这位妻子,不顾被感染的危险,陪丈夫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坚强、善良、忠于爱情的妇女的口述,分明是对这场核泄漏灾难的“血泪控诉”。 这本书被称为当代罕见的纪实文学经典,全面记述和反思了人类史上最恐怖的科技悲剧,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车诺比,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材料,记录见闻,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有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或者本人就挣扎在死亡线上,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或者亲眼目睹亲人的离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他们都承受着常人所难以忍受的痛苦,不敢恋爱,无法生育;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命运、职业和个性,但切尔诺贝利却是他们生命的重心;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民族和人群,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切尔诺贝利人”。 全书分为三部。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后记。第一部“死亡之地”,记录的是现场的惨状;第二部“活人的土地”,主要写幸存者的痛苦;第三部“出人意料的哀伤”,揭示了核辐射给当地人带来的身体和心灵的长期创伤。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那些骇人的生活状态。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地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让人身历其境,又难以承受。相信每个读过此书的人,都会被深深震撼,从而从内心里迸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决不能让悲剧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