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贤虎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就曾经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离开学校之后,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读书。窃以为,读书宜读杂,杂则涉猎面广、营养均衡,如此,思想的眼光才不会偏颇,精神的林木因而变得葱郁。 首先要读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探寻人之为人存在根由的理性思考,看似抽象神秘、晦涩难懂,但却直抵事物的本质。柏拉图说过,你要过爱哲学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活最高尚。当我们走得太远的时候,应该停下来,用哲学的方式思考: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出发? 不妨再读些禅道类书籍。浮躁的社会到处鼓吹成功学,大家都在小心地讨着生活,职场上的尔虞我诈,生活中的相互攀比,让我们心力交瘁。应该找个地方独处,悟些禅道,理解一些超越人性的东西。只有让心静下来,才能用平和的心境看待宠辱得失,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不能不读历史。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人的生命有限,通过读史,可以领略上下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先辈们筚路蓝缕地开疆拓土,国家强盛时四海升平、万邦来朝的辉煌,外敌入侵时遭受无尽的屈辱,我们在寥落的灰烬中追寻往昔,发思古之幽情。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明得失。 应该读些心理学。心理学讲究的是个人意识与心灵的协调,一个人除了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心理上出现了问题,有人抑郁了,有人跳楼了……应该学些心理学知识,关注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对话,身心合一方能静享生活的美好。 文学不可不读。读些厚重的名著和经典,让你的心澄澈下来,当读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美得娇翠欲滴的诗句,你怎能不心驰神往,陶醉其中。当读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或者乔治·吉辛的《四季随笔》,远离尘世纷扰,风轻云淡、流水潺潺,你只想让生活慢下来,慢到能看见花蕾绽开的刹那,内心世界开始飞翔起来。 一定要读些杂文。年轻时我们曾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但生活教会我们要安心地脚踏实地。贫富差距、道德滑坡、回不去的故乡、走不进的城市……让我们读些杂文吧,对社会的不公与丑恶多些理性思考和批判,如果每个人都能传递一份正能量,社会就会多前行一步。 从终极目的上说,读书是建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过程,我始终相信,一个人看的书越多,他的内心越不容易被外在的诱惑所困扰,他也就越能达到精神圆满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