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 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一年,岁月的侵蚀使她悄然离去
这一天,她摇着华丽的身姿再次归来

关于新江桥,我们有太多话要说

  全线开通的新江桥侧影。
  2015年1月1日新江桥主桥基本合龙。
  2007年初新江桥病危待修。
  2015年9月27日新江桥半幅通车。

  8年的时间,可以期待什么?

  对于这座城市的人们来说,新江桥,就是搁心头的期盼之事。

  她的地位很特殊。从浮桥、钢筋混凝土拱桥,到钢结构便桥,再到现在的T型刚构桥。153年的历史,让这座桥为宁波拓印下一条时间轴。自然而然地,新江桥也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地标之一。

  时光更迭。自2008年1月4日老桥拆除,新江桥就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一消失,就是8年。2015年11月,记忆中的桥梁焕然一新,重新跃入人们眼帘,撞击着宁波人心底尘封已久的情结。

  新江桥,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今天,全线通车的她带着“前世”的记忆,用“今生”的力量,续写着属于宁波未来发展的桥梁篇章。

  记忆在延续

  她的身姿如此蜕变

  携带岁月印象重投我们的怀抱

  2008年1月初,岁月的侵蚀使老新江桥悄然离去。2015年,她摇着华丽妖娆的身姿全情投进宁波市民的怀抱。

  罗马立柱、哥特式风格,面对3.0版本的新江桥,有人会疑虑,为何她展现的是欧洲范儿?站在宽阔的桥面上,聆听桥下静静流淌的河水声,纵观三江六岸的全貌,用心体会,会发掘,时隔8年重焕新颜的新江桥,底蕴未变。

  新生涵旧韵,是新江桥“记忆的延续”设计的最终目的。

  2011年3月,宁波市民对新江桥的桥型方案进行了评议与投票,最终选定“记忆的延续”这一设计理念。之后,变截面T型刚构桥型作为最终的新江桥桥型方案。

  与时俱进的气质,是新江桥3.0版本的初级印象。

  望着建成的新江桥,T型刚构桥舒展却不失大气和力量感。中西合璧的造型,与宁波文化名城的气质相得益彰。

  一座桥,不能孤立于城市之中,她的身姿应和周边的景观融为一体,深入阐述着位于三江口处所应承载着的城市两层记忆。

  首先,是区域记忆。新江桥位于宁波市核心区的中心位置,紧邻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的交汇点。北岸为天主教堂主题公园,南岸为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公园,东岸为甬商文化景区。正如三江在此交汇,东西方的文明也穿越时空,在此交织与融合。

  其次,是景观记忆。随着城市的发展,三江桥梁景观日益丰富,原新江桥低调舒展的形态,在新的环境下依然显得和谐、优美。在这一层记忆上,新江桥梁体的外装饰风格应反映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造诣:新落成时,不显尖新,岁月浸染后则宏大庄重。

  如果可以,请去细细去品味新江桥的“匠心独具”。

  尽管,桥栏杆立柱纹样按欧洲哥特式建筑配饰,却选择以茶花的变形为主,配合周边景致外更象征着桥在宁波。

  尽管,柱头选用具有茛苕造型的罗马立柱,却用莨苕植物藤蔓为纽带,将美丽的锯齿形叶片穿插交错点缀,显示着香樟树的典雅,凸显宁波中西合璧的特殊历史地位。

  这些效果的真实呈现,均来之不易。原材料是优质花岗岩,由能工巧匠精心雕刻加工成60多种造型、5万余块的装饰石材后,小心谨慎地搬运,全程纯手工安装到指定位置。为求颜色、形状与大桥配套,光一个拱廊的装修样板段工人就做了6次,1000多根栏杆上的罗马柱全部都是纯手工雕刻。即便是路灯、栏杆、梯道桥、主灯侧面样板,每一项也都经过多次认证,最终华丽蜕变后的新江桥映入市民的眼帘。

  对于她的期许

  她的魅力如此惊艳

  三江口未来形态的点睛之笔

  三江六岸,桥梁无数,为何宁波人总对新江桥情有独钟?

  或许因为她身处城市核心区,背负着历史传承,继往着未来我市三江六岸未来品质提升的点睛象征。

  全然展开面貌的新江桥,也让我们看到双向6车道桥梁的魅力。南起中山东路与江厦街交叉口,向北跨越余姚江,止于扬善路与人民路交叉口,全长约677米,这世标准断面宽度36米,城市次干道(按主干道设计),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

  相比临时的便桥,她的简洁造型更符合现代的审美。因桥上部没有拱圈或索塔等高耸结构,使得人们从桥上通过时的视野更加开阔,三江美景尽收眼底。

  全线开通后,新江桥改善了姚江两岸的交通环境。此前的临时便桥两侧道路均采用S型曲线连接,最小半径仅为90米,线形标准较低,较大影响了此节点处的交通行驶舒适性和通行能力。如今,新建新江桥线形顺直、车道数增加,大大提高通行能力。对城市的人们来说,桥通路更通。

  桥面通行顺畅,桥下通航无忧。据了解,新建的新江桥主跨达到90米,通航净宽55米,而原新江桥通航净宽仅为18米。同时,新桥的通航净高有所增加,提高了通航的安全性。

  从宽到高,都是一个质的飞跃。毕竟,安全,比什么来得都重要。

  临时便桥存在8年,有人会问,新江桥为啥造得那么慢?

  稍稍了解下建造学,就会了解,新江桥地处三江口的重要交通节点,江中桩基承台施工、超宽悬臂浇筑施工等技术难度大,涉及面广。因此,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合理的施工组织,循序渐进一步步来显得尤为重要。

  经历下部结构施工、上部结构施工、道路工程施工及桥面系、附属工程四个阶段,每一步都写着艰辛:克服三江汇聚、潮汐江段的水流紊乱以及古河埠区域淤积障碍物多等困难;为保证施工中在宽度范围内整体变形均衡一致,防止不均匀变形而引起主梁裂缝,采取了加强计算论证、试拼检测等措施;为确保运营的轨道一号线安全和减少台后跳车,采用轻质泡沫混凝土材料;为确保施工期交通正常通行,采取多次交通导改措施……

  如此看来,市民对于新江桥的期待并未落空。她的真实展现,都经历过磨难。

  153年很漫长

  她的足迹如此变迁

  承载的历史值得慢慢翻阅

  百年新江桥,在潮起潮落中,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而她,也跟随时代的步伐,与城市一起蜕变。每一次,她都蒙着不同的历史色彩,用蕴涵深刻的历史情感,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桥梁情结。

  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英国商人台弗逊在姚江上架设浮桥。浮桥原位于旧城墙盐仓门外关帝殿道头(即今天解放桥位置),次年迁移到江北岸桃花渡和宁波旧城墙东渡门之间。桥梁由十八艘木船连排,上铺木板。因与老江桥(灵桥)相对,称为新江桥。那一年,新江桥刻进了城市历史。

  1953年,出于安全状况的考虑,新江桥的木质浮桥改建为8孔钢梁混凝土结构浮桥,载重能力提高到7.8吨,还可单向通行汽车。那一刻,新江桥染上了最初的现代气息。

  1970年9月,顶着107岁的风烛残年,一座三孔钢筋混凝土空腹式双曲拱桥建成了,迎来了新江桥第一次大更新。虽然当时取桥名“反帝桥”,但在老百姓的口中,它依然是新江桥。当时,这种桥流行,是“多快好省”的产物,动工到通车只花了一年两个月的时间。自此,她成为沟通海曙区和江北区的交通要道,并在接下去的30年见证改革开放的甬城风采。

  可是,隐患也就此埋下。由于地理位置关系,新江桥位于江流弯曲处,桥梁与江流不是垂直相交,桥身一宽,船舶过桥更加困难,再加上此处江面狭窄,水流湍急,潮位高时,经常发生船撞桥、桥卡船事故,桥体饱经创伤。

  2006年,这是最令宁波人心痛的一年。早在1995年和1999年,新江桥两次被检测为“桥梁技术状况呈逐年恶化”,终于,她没能熬过2006年。当年5月,经上海同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检测,新江桥处于E级危险状态,随时可能坍塌。鉴于此,2006年9月11日晚9时,新江桥被紧急封桥,只允许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同年10月30日,市政府在广泛听取专家、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后,作出了“修便桥、拆老桥、建新桥”的决定。

  2007年底,这座饱含宁波人情怀的百年新江桥启动拆除工程。与此同时,市住建委启动了新江桥新建工程的前期工作。一年内,项目立项、规划选址、土地预审等前期审批、以及桥型方案征集工作相继完成。

  2010-2012年,市规划局结合三江口核心区改造提升规划提出了新江桥西移方案,并于2012年3月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作了汇报。2012年12月,市政府常务会议再次听取了新江桥规划方案汇报,明确“新江桥按近期原址重建,远期改为步行桥方案实施”。

  2013年3月,新江桥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了桥型、通航等主要事项,前期工作快速推进,2013年7月工程开工建设。

  2015年11月,两年的期待终亮相,3.0版新江桥即将面世。百年新江桥的记忆被传承,属于这一代的人与桥的故事还在延续。

  精细化的施工

  她的身家如此雕琢

  呈现的背后有诸多细节

  有人说,细节成就美学。

  一根根精雕细琢的罗马柱,一个个简练大气的歌特式拱廊,一盏盏设计精巧的仿古路灯,线条流畅的桥体,搭配和谐的色彩,让人惊叹之余不禁把目光投向了幕后,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座美仑美奂的新江桥?

  “新江桥能获得各方好评,离不开建设单位精细化施工理念的指引,也离不开施工单位对精细化施工理念的全面贯彻实施。”宁波市政集团新江桥新建工程技术负责人廖继军这样说。

  既要让工程质量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又能使新桥景观效果更加凸显城市品位。这对新江桥的建设者们来说,很难。可2年多的时间内,他们克服了施工过程中的种种技术难点,将新江桥在设计之初设想的所应呈现的亮点都刻画出来了。

  精细化施工的概念是什么?建设中所遭遇的一些问题足以解释这个专业化的问题。

  新江桥的主桥墩位于水深达8米的河床深处,为保证桥墩在无水环境下建造,建设者们需把一个重达500吨面积有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巨型钢围堰下沉至指定的坐标点位。

  期间,工程施工人员必须克服三江口紊乱复杂、潮起潮落的水流阻力、上游大闸不定期的排水影响,尤其是要清除干净河床面复杂的沉积障碍物。为了顺利清障,工程建设者们精密分析了每个施工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利用严谨的施工作业安排和各类精确的潮汐实测监控数据,把水下清障工作分成挖泥船全范围清障、长臂挖机准确清障、潜水员定点清障三个施工阶段,采用不同方法,交叉进行。

  2014年春节,当人们在家中享着天伦团聚,定点清障的潜水员却忍受着零下的冰冷江水,用他们颤抖而坚定的双手,扫清一个个“拦路虎”,从而牢牢把控并解决了这一巨型钢围堰的下沉过程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成功实现了围堰在水深8米的工况下达到滴水不漏的目标。

  两年的建设时间,累积着建设者们义无反顾地付出。主施工员范明扬受伤缝了8针,在单位连续加班一个星期,连去拆线的时间也没有;胡杰已经是大龄青年了,但作为材料员,他忙得谈恋爱的时间也没有……

  每一代的情怀

  她的芳香浓郁

  不同年代的“桥情结”总是难以割舍

  有水的城市总见桥。在某种程度上,桥对应着城市的气质。新江桥,散发的就是与甬城相辉映的平实感,温暖宜居令人流连。

  也许,多年前你天天从新江桥过,也可能在近几年常远远眺望它的建设进度。不论哪种,都掩藏不住这座城市的人们,对于新江桥的别样情怀。

  他们的心声,总代表着不同年代的“桥情结”。

  王大妈,上世纪50年代出生,老三区“土著”,是老新江桥初次大变身的见证者。那个年代,早已盛行“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这句话。新江桥,也就成了连接这片繁华地带的重要枢纽。那时的东门口,有着人民影院,一条尚未拓宽的中山路,外滩还连着一排小平房。她所记得的美好,永远定格在夕阳西下,与老伴相携在桥边,听江水悠悠。

  张小姐,典型80后,对新江桥的印象是,过桥即可抵达宁波影都,看一场在当时仍属奢侈的电影。每逢夏季夜晚,桥面的人行道上,总有小贩推着老式自行车,挂着两个桶,叫卖自制的木莲冻。那时,桥与传统的美味融合在记忆中。

  小陈,今年应届的本地毕业的外来高校生。每次摇公交前往天一,都要经过一条弯曲的拼装便桥。从本地的同学口中,他知道了新江桥。可在校的4年里,他能看到的只是围栏和可拆卸的钢桁架梁。与他同岁的,就算是本地人,对于新江桥的真容也印象模糊。他很期待,新建的新江桥能带给他惊喜,能让他更明白宁波这座城市的人文情怀。

  苏苏,记者同事的女儿,正值6岁的孩童。80后的妈妈告诉她,新江桥要全线开通了。天真的她并不懂这句话得含义,只知道,桥上的灯很高很漂亮,她想在桥上给自己拍张照。新桥的新生,将陪伴着这一代人成长。

  记者 张颖 通讯员 吴培均 蔡萍 摄影 龚国荣 唐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