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专 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盘点2015宁波治堵

请您来投票

  加快公交都市创建

  1、9月26日,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试运行。

  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起于栎社国际机场站止于清水浦站,2号线一期的开通试运营,与1号线一期共同形成我市轨道交通的“十”字骨架,宁波轨道交通从此进入了网络运营时代。同时,这也是省内第一条通达机场的轨道交通线路,从而使得航空、公路、铁路以及城市轨道共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标志着我市立体化的城市大交通格局的初步形成。

  2、公共自行车扩容增量。

  今年,公共自行车网点增加了360个,公共自行车增加了9000 辆,提前完成了总计3万辆公共自行车的投放,使得公共自行车与常规公交、轨道交通接驳更加方便快捷。同时试点布局私人自行车停放点,提高私人自行车使用效率、停放有序性。

  3、公交专用道突破100公里。

  今年,建成联丰路-柳汀街(机场路-解放南路)、机场路(新星路-新典路)、通途路等20公里公交专用道,市区的公交专用道总里程突破100公里,初步形成了八纵八横的公交专用道骨干网络。

  4、开通特色公交线路。

  4月18日,宁波第一条特色公交专线———爬山公交专线从东门口发车,开往宁波的后花园北山游步道。这也是浙江省内开出的第一条登山公交专线。之后陆续开通了达蓬山旅游专线、电商园区专线和三七市杨梅采摘特色线、赏花线等8条特色公交线路。

  5、超级电容公交车上路开跑。

  7月28日,首条超级电容新能源公交车线路投入试运营。此次开通的首条超级电容储能式现代电车线路全长10.2公里,在线路中间设有2个车站及首末站。

  6、新版宁波市民卡“一卡通”上线。

  8月,新版的宁波市民卡“一卡通”上线。这张卡不仅可在宁波六区公交享受6折和1小时免费换乘优惠、租赁公共自行车,也可在余姚、慈溪的公交车上刷卡消费;坐地铁还可享受9.5折优惠,在宁波市区4000多辆出租车上也能刷卡支付车费。

  7、优化公交线路,完善接驳设施。

  今年,新开通15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了78条公交路线,并完成了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的沿线接驳设施建设,包括4个公交首末站、2个P+R换乘停车场、34个公共自行车网点、19个公交停靠站、18处非机动车停放点、34处出租车候客位。

  

  加强基础设施、道路建设

  8、铁路宁波站交通枢纽全面建成。

  9月26日上午,铁路宁波站北广场开通,这标志着铁路宁波站交通枢纽全面建成投用。整个工程历经5年艰苦奋战,是宁波史上最大、功能最全的交通综合枢纽。随着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的同步通车,加上之前开通的新汽车南站,宁波站实现了以铁路客运为中心,与多种交通方式“零换乘”的交通体系,未来更多旅客将享受到“轨道+”换乘方式带来的便利。

  9、夏禹路隧道与高架快速路通行。

  9月26日,机场快速干道永达路连接线工程夏禹路项目的主线隧道与高架开始试通行,将南站枢纽、汽车客运中心和栎社国际空港三大枢纽交通站快速联系起来,同时也是宁波市核心区向外围疏散的快速通道。

  10、打通断头路10条。

  今年,继续实施打通“断头路”专项行动,建成河清北路、达升路、范江岸西延等10条断头路,进一步畅通城市交通路网,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

  11、多座桥梁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

  今年,新江桥完成建设投入使用,澄浪桥基本建成。三官堂大桥、中兴北路跨甬江大桥将在年底开工建设。随着多座桥梁的建成,进一步打通宁波市过江通道的瓶颈。

  12、快速路网建设。

  环城南路、北环(除限高段)全线通车;东苑立交一期和机场路北延快速化改造完成过半,环城南路东段、北外环东段和东外环快速化改造启动建设,为及早构建主城区内“口”字形快速路网保护环奠定了基础。

  完善停车设施系统

  13、新增停车位5万个。

  今年,全市新增专用停车位5万个,其中主城区新增2.5万个以上。充分挖掘现有土地资源,利用体育活动中心、闲置地块、学校操场、医院、公园、商业中心等增建、配建一批公共停车场和停车位。

  14、完成15个老小区停车位改造。

  今年,结合老小区整体环境改造,智能化管理建设,宜居品质提升,完成15个老小区停车位改造,共新增、改造停车位2300余个,有效地缓解了老小区停车难问题。

  15、海曙欧尚与周边老小区实现错时停车。

  8月1日起,经过三个多月的多方协调,海曙区欧尚超市与周边老小区“错时停车”得以实现,有效地缓解周边老小区停车难问题。随后,科创大厦也向周边老小区开放停车位,提供错时停车服务。

  

  加强慢行交通建设管理

  16、新增14处人行过街设施。

  6月11日下午,妇儿医院人行天桥投入试运行使用,这也是宁波第一个有顶棚的人行天桥。泽民天桥全面开工,日新街天桥也将开工建设。随着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的试运行,结合轨道站点地下通道又新增13处人行过街设施。这些人行过街设施的开工和投入使用,提升了行人过街的便捷和安全,极大缓解路口拥堵的现状。

  17、首批推出10条非机动车道、10条人行道示范道路。

  9月21日,我市通过摸排、整治一批慢行交通存在瓶颈的道路,还原步行及非机动车路权空间,首批推出10条非机动车道、10条人行道示范道路,打造慢行交通系统。

  

  强化交通秩序管理

  18、强化道路停车长效治理。

  整治违法停车行动呈常态化管理。优化600余个道路咪表停车泊位设置,加强道路咪表管理,提高路面停车位使用周转率。

  19、交通违法行为与个人信用挂钩。

  在16条省级、23条市级治堵重点道路上,严厉查处10类重点交通违法行为。从10月开始,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交通事故处理违约失信行为、办理公安交通管理业务时提供虚假个人信息行为等三类不良交通行为与个人信用挂钩,纳入宁波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公民信用档案。

  20、开展“四边”交通堵点治理。

  以堵点挂牌治理为载体,实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综合施策、常态巩固”的医院、学校、商场(市场)、交通枢纽“四边”交通堵点治理,综合采取“交通组织调整优化、停车资源挖掘整合、交通流量时空分离、绿色出行宣传引导、拥堵情况实时告知、周边区域疏导管理”等治理措施,初步破解了一批(全市50处)重点区域交通拥堵难题。

  

  强化政策引导

  21、发布2015年治堵实施方案。

  5月5日,《宁波市城市交通治堵和公交都市创建工作2015年实施方案》印发,进一步明确了宁波市以公交优先,通过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引导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22、发布宁波市道路拥堵指数。

  3月26日,宁波市道路拥堵指数平台试运行,4月1日起正式运行。每天发布中心城区道路的交通拥堵指数,涉及9条快速路、88条主干路和583条次干路,市民可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实时查询。拥堵指数的发布,不仅让市民可以实时了解道路交通状况,也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了数据研判和管理决策依据。

  23、发布宁波市治堵白皮书。

  6月,宁波市政府下发了《2015年度宁波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白皮书》,这是全市交通治堵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白皮书的下发不仅明确了治堵工作的任务和责任,而且便于政府督办和和有效接受社会监督,对持续推进我市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改善市民出行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24、出台《宁波市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管理办法》。

  6月,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市治堵办联合发布《宁波市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管理办法(试行)》,从7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市公交专用道的规划、建设、管理从此有法可依。

  25、下调P+R停车场收费。

  6月1日开始,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的望春P+R停车场收费标准下调,由原来的最高12元下调到日间最高5元。轨道交通2号线的清水浦、栎社站也设立P+R停车场。

  26、开展县域治堵。

  开工建设宁波至奉化市域铁路,加快宁波至慈余市域铁路前期工作;重点推进奉化、宁海、象山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提高市域客运公交化比例。象山交警大队参谋政府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错时开放举措缓解“停车难”。

  

  加强宣传互动

  27、与宁波晚报小记者开展“治堵”征文、征画活动。

  寒假开始,与宁波晚报小记者合作,开展“治堵杯”征文、征画活动,全市3万余名小记者参与了此活动,并分阶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并择优在小记者专刊上刊登以治堵为主题的文章,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治堵、养成公共交通出行的良好习惯。

  28、参加省电台《治堵进行时》直播访谈。

  3月20日,宁波市治堵办相关负责人参加了由省治堵办组织的省电台交通之声《对话浙江———治堵进行时》直播访谈。在直播访谈中,通过快问快答、记者体验、市民提问、独家发布等形式,三位嘉宾就2014、2015年的宁波治堵亮点、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公共停车场、慢行交通、智慧交通、交通秩序管理等问题,在电台里与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29、开展全国“无车日”系列活动。

  9月16日至9月22日,我市开展了以“美丽公交绿色交通———选择 改变 融合”为主题的2015年宁波市公交出行宣传周暨城市无车日活动。活动倡议“每周少开一天车”,选择低碳、环保、健康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活动期间还举行了持驾驶证、行驶证免费乘车、现场咨询服务、最美公交人评选、千人骑行等活动。

  30、“宁波交警”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我市交警部门建立并运行“宁波交警”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信息查询、自助办理和警民互动三大版块,内容涉及交通秩序、事故、车管等各个方面,通过微信平台的拥堵指数查询、网上自助业务办理、警民交流互动等,提高了市民获知交通状况的快捷,减少了市民交管业务办理的交通出行,市民对我市交通管理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记者 张颖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