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大讲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湖与浙东学术

  方同义

  方同义,宁波大学教授,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浙东学术的教学和研究。出版学术著作9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月湖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宁波人的母亲湖,它孕育了浙东学术,堪称“浙东学术的摇篮”。

  月湖风光秀丽,也是人文荟萃的渊薮,积淀很深,品位很高,全祖望誉之为“东南邹鲁”。

  为什么说月湖是浙东学术的摇篮呢?因为,月湖是一个城内之湖,它景色秀美,水上交通便捷,于是在历史上吸引了一代代的官宦世族、文人学士到此定居;与此同时,文化教育在月湖周围随之兴起,书院、诗社、藏书楼纷纷设立,学业授受、学问讨论、学人雅集、吟诗作画等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儒家文化、佛教文化、辞章文化、藏书文化争奇斗妍;如此,在月湖周围不算大的范围之内,形成有利于学术创新和学术发展的极佳氛围,用现代语言来说,月湖造就了学术发生发展的多方面的条件,既有“硬件”,又有“软件”,这些条件,特别有利于学者的学术创新活动。因而,称月湖是“浙东学术的摇篮”是比较恰当的。

  而且,“摇篮”一词既可以是动的,也可以是静的。“浙东学术”像一个婴儿那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产生、形成、成长的过程,而月湖周围深厚的文化积淀,提供了其孕育成长的基本环境。不过,浙东学术这种以历史时间为主线的展开过程,是时起时落的,不可一概而论。自唐代以后,每一个特殊时期,其表现方式、活动人物和取得成就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加以具体分析。

  位于柳汀岛上、陆殿桥下的贺秘监祠,是纪念大诗人贺知章的所在地。据说,贺知章曾隐居月湖。贺知章祖籍本为越州永兴即今萧山,他自号“四明狂客”,李白将其誉为“四明逸老”。四明者,宁波(明州)之山名也。贺知章是大名人,名人与月湖有关联,自然要好好做文章。于是,明州地方官于月湖建逸老堂以为纪念。现在月湖所存的“贺秘监祠”,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这是月湖与贺知章这位诗人的一段佳话。

  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之后调任鄞县任县令。王安石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甬地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王安石任鄞县令间,在月湖竹洲设县庠,大兴教育,聘任“庆历五先生”之一的楼郁先生为教席。王安石的这一举措和五先生的教学活动,是四明儒学教育大发展的起始点,也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浙学产生形成的早期基础。

  到南宋,朝廷南迁,建都临安,明州和越州成为京都的后院,于是月湖文化趋于鼎盛。在此期间,藏书楼、书院、诗社在月湖南北兴起,寺院、道观和庙宇亦在月湖周边出现,尤其是史氏等皇亲国戚贵族世家助力,对月湖文化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史氏家族居于今宝奎巷一带。史浩是一个热心儒学、富有文化素养的高官。当时朱学、陆学和永嘉之学的领袖人物,如朱熹、陆九渊、叶适都被他推荐,受朝廷聘用。史浩延请沈焕到竹洲之宅讲学,又请杨简到自己府第讲学。杨简在史氏家族的大力支持下,在四明讲学传播陆学达二十余年,培养一大批儒学人材,其本人的心学理论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在史浩的倡导下,月湖一地书院极盛,出了以杨简、舒璘、沈焕、袁燮为代表的“四明学派”,当时的宁波成了陆学中心。

  史蒙卿(1247-1306)是史氏家族的成员,他的学术转向,与宋理宗开始的奉朱学为正宗的时代潮流有关。史蒙卿传播朱学,为四明地区培养了不少朱学人才,其弟子中较有名的有程端礼、程端学兄弟二人。

  与史蒙卿同时代的王应麟、黄震也倾向于理学和朱学。王应麟居住于今月湖附近的尚书街,是宋元间明州一位知识渊博的鸿儒和文献考据学大师。王应麟的学术得自金华学派吕祖谦学说之传,他“博洽多闻”、“不名一师”,其学将经史传记、诸子百家以至浮屠老氏之书融会贯通。

  黄震是南宋后期著名的学者、浙东朱子学派———东发学派的创始人。黄震曾经在月湖附近短暂居住,后迁往宝幢山隐居。黄震学术虽以朱学为宗,但他为学博洽,精于经史,于经学、理学、史学多有建树。他的弟子杨维桢、陈桱等继续光大他的学说。

  到了明清时期,月湖文化不及南宋在全国的地位,呈现一种在延续中扩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从整个宁波来看,却由于王阳明、黄宗羲的崛起,浙东学术引领全国学术之翘楚,走向新的高峰。

  南宋时代,史氏家族在月湖文化的兴起发展中地位首屈一指,而明清时代,中小世家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月湖文化不再局限于十洲周边,其空间范围大大拓展。由于全国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以及宁波所属地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普及,如同南宋时期月湖成为全国某种文化学术中心(如陆学)那样的情况不再出现;但由于天一阁在月湖附近的落成和所发挥的作用,黄宗羲、全祖望等学术大家在月湖及宁波地区的活动,月湖在文化和学术上的地位仍不可小视。

  四明士人官宦历来有藏书之爱好,北宋时期月湖周边有楼钥的“东楼”和史守之的“碧沚”。至南宋,四明为全国刻书中心之一,鄞、姚等地所刻尤多精品。清代,有黄宗羲的续抄堂、郑性的二老阁、黄澄量的五桂楼、卢址的抱经楼、徐时栋的水北阁等,皆是著名藏书楼,所藏之书汗牛充栋。近现代,有冯孟颛的伏跗室等。月湖边的天一阁藏书楼为明代范钦所建,被称之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范钦本人所搜集的藏书达七万余卷,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可以想象,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天一阁建成,至今已历400余年,其中经历了多少兵荒马乱,又有多少世态变迁,至今书楼巍然屹立,书籍保存完整,书香依旧。显然,没有对书籍———这种当时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深切的爱,没有最严格并且得到切实遵行的规则制度来保障,这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名满天下的天一阁与月湖相得益彰,在四明文化学术建设上亦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钱大昕、阮元等人,皆曾登楼读书,涉猎广泛;清代编纂《四库全书》,于此获得大批珍本古籍。

  黄宗羲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者,他是余姚人,但他和好友万泰一起创立的甬上证人书院办得很成功,开创了全新的浙东史学学派。因此,他来往于余姚与宁波之间,也曾在月湖边的万氏住宅讲学。他的许多弟子如张汝翼、陈锡瑕、陈汝贤、张士埙、张士培、张锡锟、万斯大、万经等都居住于月湖附近。可以说,今天的月湖景区周围到处都留下了黄宗羲创立的清初浙东学派活动的遗迹。

  全祖望出生于月湖的烟屿北,是清代中期著名史学家,他继承发扬了黄宗羲和万斯同的学术思想,是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读过全祖望的《鲒埼亭集》,以及他编撰的《续甬上耆旧诗》,你就可知道这位家境贫困的伟大学者对家乡、对月湖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温情和挚爱。《鲒埼亭集》很多篇章都是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祠一庙、一碑一亭乃至一个家族、一段史实的考证或奠念。全祖望有极高的天分和才情,却不遗余力地搜集家乡的遗闻佚事和先贤耆旧保留的诗文。关于月湖,他撰写了《贺公逸老堂碑铭》、《碧沚神龙庙碑铭》、《竹洲晏尚书庙碑》、《淳熙四先生祠堂碑阴文》、《竹洲三先生书院记》、《碧沚杨文远公书院记》、《吴丞相水则碑阴》、《水云亭记》、《真隐观洞天古迹记》、《重修众乐亭记》、《重修十洲阁记》、《嫩堂记》、《桃花堤记》、《鄞西湖十洲志》、《湖语》,等等。尤其是《湖语》,以两人问答的形式,将月湖的形成历史、湖水源流、胜地掌故、物产水利、历史人物一一道来,为月湖留下了极丰富的资料,也将他对月湖的一片深情倾泻于文字。

  到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政府对月湖的保护疏浚自然无暇顾及,同时作为经营月湖的民间力量———世家大族也逐渐趋于式微。尽管月湖边上也新建了一些宅第———如银台第、蒋宅、卢宅、翁宅等,但月湖日益淤塞、湖床变浅、面积缩小的趋势没有改变,月湖景色大不如前。

  不过,甬地一些忧国忧民、富有见识的爱国人士,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文明的同时,试图努力吸收先进的西方文化,救亡图存,使中国走上富强文明的现代化道路。这些努力在月湖文化的建设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辨志精舍的设立和月湖书院的新生。光绪五年(1879),宁波郡守宗源翰在竹洲开办辨志精舍,内设汉学、宋学、词章、史学、舆地、天算六斋。六斋中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西方新学内容,虽然其中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很深,但毕竟开始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东西,是走向近代化教育的第一步。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美翔、陈训正等人将雪汀的原月湖书院,改为宁波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在辨志精舍的原址上创立了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这样,月湖历史上曾经辉煌上千年的书院制度为近代性质的学校制度所替代,显然,这种改变同样也预示着宁波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清风拂月湖,书香飘千年”,月湖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她孕育了宁波人的优秀人文精神。对月湖最爱也对月湖了解最深的大学者全祖望说:“湖水之静深,足以洗道心;湖水之澄洁,足以励清节;湖水之霏微,足以悟天机。”“道心”即道德理念,“清节”就是道德理念的实践,“天机”即时代变化的先机,“悟天机”可以说是开时代风气之先。多少年来,这种孕育于月湖的人文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的价值取向。“宁波帮”的诚信经营、报效桑梓的理念,宁波老百姓的崇学向善和开放意识,无不显现着浙东文化的精髓。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