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都市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毕业季,你找工作还是工作找你

三位学生创业故事给你精彩答案

  陈达(左一)在卖布。 通讯员 王国海 摄

  □记者 周科娜 通讯员 王国海 游玉增 马亭亭 黄蓓蓉 徐梅艳 

  

  又临毕业季,我市各大高校已经开启了毕业生综合招聘会。

  昨天,记者了解到,有这么一些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创业经验,创业中实践着自己的梦想。正在愁工作的你,来看看他们的故事,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天天布衣”:纺院学生陈达开店卖布

  “老板,拿最便宜的白坯布瞧瞧。”昨日中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位女生走进该校创业街上颇有口碑的“天天布衣”店铺选购布料,用来制作毕业设计中的样衣。

  经营“天天布衣”的是该校纺织学院染整技术专业大三学生陈达。之前,他了解到许多学生作业需要大量布料后,就产生了创业的念头。“离学校最近的面料市场位于天一广场附近,那里的面料只是经营代批发业务,价格还有下降空间。必须找到合适的货源,开家距离学校最近的店铺。”陈达说。

  于是,去年上半年,陈达找到了江北区慈城镇一家生产面料厂,跟厂家负责人讲述了自己的创业计划。厂家负责人赞赏陈达的创业计划,20余种布料给予出厂价格,还允许其试销一些价格较高的布料,未售完可退货。

  据了解,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鼓励学生创业,2008年在校内设立创业一条街,实行房租全免政策。陈达找到该校相关负责人,顺利解决了店铺问题。“当时老师跟我说,创业是件好事,值得付出努力,但不能耽误学业。”直到现在,陈达也只是利用课余时间,每天12:00-13:00与17:30-20:00这两个时间段,打理“天天布衣”的业务。

  解决货源与店铺问题,陈达将目光聚焦在客源。“最近又有什么新的作业?需要用到哪些布料?”陈达每周都会去询问服装设计等专业的课程内容。他会根据需要提早去厂家订货。一些难以售出的零碎布料,则被陈达当成赠品作为“回头客“的福利。

  眼下,微信与网店也成了陈达拓宽销路的渠道。除了学生,该校教师与附近居民也爱前来逛逛“天天布衣”,选购心仪的布料,为自己量身打造心仪的着装。

  记者了解到,陈达的“天天布衣”店在一年半时间,纯利润超过8万元,出售各类布料面积达1.2万平方米。

  “Clowire智能家居”:宁大毕业生厉刚研发创新

  不久前,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宁波大学信息学院毕业生厉刚创办的宁波星宏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家居创业”项目,入围全国30强,获得大赛金奖。那么,金奖得主厉刚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昨天记者对此进行了了解。

  2008年,厉刚入读宁波大学。第二年,他注册了一家通讯工程公司。2010年,通讯公司已能赚40万元一年,服务也已外包,但他觉得做不大,又开始考虑转型。

  2010年底,他招募了5个技术人员,一起研发物联网智能家居技术。“我们在15平方米的小屋里焊电路写软件,当时我们几乎都是睡工作室,早期我们为诸多公司提供技术服务。我们当年有句话,叫‘在战斗中学习’。”

  团队集合整理了国内市面上几乎所有同类产品的优劣势,加入了自己的理念“安全、健康、个性、舒适”,和5家有实力的工厂开始了合作生产。最忙时,他们连续8个月加班加点,连保安都认识了他们,因为他们是最早来最晚走的。

  他们做出了第一代智能家居产品“Clowire智能建筑控制系统”。“Clowire智能建筑控制系统”一炮打响,消息发布在网上的第一个月,就有70多家经销商找上门。短短一年时间,订单从全国各地而来,厉刚的创业团队创造了上千万元的产值。

  2013年6月,宁波星宏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在厉刚的带领下,公司迅速成长,成立两年多时间里即实现销售收入2500多万元,净利润200余万元。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宁波地区最优质的智能家居原厂商。

  宁大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胡铭表示,正是厉刚的创业项目紧跟市场需求、具有前瞻性,并把最新技术融入产品和运营等特点,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菊香米”:新闻学毕业生朱佳炜下田种稻

  近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14届毕业生朱佳炜在老家菊花田里种水稻的创业项目拿下了嘉兴农村青年电商创业创富大赛的二等奖,并将代表嘉兴参加全省的总决赛。

  没真正种过田的“90后”姑娘在菊花田里种出安全大米,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天方夜谭。那么,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朱佳玮表示,在校的经历让她受益颇多,课堂上学过的战略广告学、品牌学等课程对于今后项目的定位以及所走路线有很大帮助。特别是新闻专业这个特殊性,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你要从受访者那里得到你需要的信息,很锻炼沟通能力。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表达能力、谈吐、思维都是重要的一项能力。”

  朱佳炜告诉记者,读大学时她曾以交换生身份去台湾学习,在当地接触了生态农业,深有感触。她的父亲是嘉兴的水稻种植大户,大四开始真正接触农业,也正是在台湾的学习经历,才使她有了菊花田里种水稻的想法。

  今年年初,她注册了家庭农场,打算在3年之内把大米推向市场。她欣喜地告诉记者:“从事绿色农业是我的梦想,现在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何镇飚老师曾经是朱佳炜的专业课老师,对她有很深刻的印象。在获知她自主研发的“菊香米”项目获得社会肯定时,感到非常高兴。他表示,新闻学的专业知识不仅可以应用于媒体,而且可以运用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新闻学毕业生种的“水稻”有着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熟悉传播流程,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塑造品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