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上图,12月2日,一轮朝阳在北京城市上空升起(李建波 摄);下图,12月1日,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被雾霾笼罩,空气严重污染。 新华社发 |
风来了,霾散了。持续五日深陷“霾”伏的京津冀居民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不过,关于这次重霾成因的追问不该随着“霾消云散”而终止。 北京局地PM2.5峰值浓度逼近1000微克/立方米,京津冀至关中平原多地PM2.5爆表……重霾来袭,北京“红色预警”为何闲置?如此严重的雾霾,污染源究竟从哪来?多年强力治霾,效果却如此“苍白”,雾霾究竟是天灾,还是有人为因素影响? 追问一:北京“红色预警”为何闲置? 11月30日,北京遭遇重“霾伏”的第四天,北京多处出现“爆表”现象,一检测点PM2.5浓度值一度高达945微克/立方米,浓度逼近1952年夺去几千人生命的伦敦烟雾事件。重霾影响范围超过50万平方公里,接近法国的国土面积。然而,北京市自29日发布今年首次橙色预警后再无响应,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苦等不来。 “红色预警”为何闲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说,北京市今年3月修订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对预警等级启动的条件做了改动,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去除了污染程度,只考虑持续时间。按照预案,预测空气重污染将持续3天(72小时)以上才发布“红色预警”,因此,此次重污染过程还没达到“红色预警”条件。 张大伟也坦陈,预警以预测为基础,与气象预报类似,空气质量预测与现实难免存在出入。 张大伟表示,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已改版3次,经过这次空气重污染过程,有可能未来会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将污染程度、持续时间等一并考虑进来,作为预警启动的前提条件。 确实,对于可能给百姓健康、生活带来重大危害的雾霾,如何提高空气质量预测准确性,减少误判?应急方案如何更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预警启动标准的设计能否更加科学?这些都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追问二:是天灾,还是人祸? 北京市财政局2014年公布,计划5年统筹落实资金近500亿元,专项用于防治大气污染。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治霾投入的人力、财力不可谓不大,为何雾霾依然“来势汹汹”?雾霾的形成只是极端天气?有没有人为因素助推? 此次重霾发生后,环保部自11月27日起派出10个督察组对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重点城市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情况和大气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督察。 按照北京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橙色预警下应有2100多家企业停产限产。然而从督察结果看,数百家企业应急减排方案未落实,一些工地、砂石企业没有落实停工停产要求,施工和道路扬尘问题依然存在。 天津、河北等地也存在建筑工地、管网、道路施工土石方作业不停工,水泥搅拌站未停产等问题,渣土车、重型货车道路遗撒现象时有发生。除此之外,一些区县劣质煤散烧污染也是此次督察发现的问题之一。 痛定思痛,驱霾不能只靠风,治霾更不能靠应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从源头减排才是治本之策。对于每个人来说,谁都不能做看客、旁观者,少开一天车,抵制路边烧烤,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举报……相信每个人都前进一步,雾霾就会与我们远离一步。 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