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点击 □冷 枫 《火星救援》从片名看似乎是不折不扣的科幻片,但是你在观赏它的时候,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因为影片略带点纪录片意味的拍摄手法相当写实,让我联想起汤姆·汉克斯那部经典的影片《荒岛求生》。但“老汤哥”当年走的是传统的“鲁滨逊”路子,而马特·达蒙饰演的宇航员马克·瓦特尼此次进行星际“漂流”后达到的地点更为高端———NASA(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派出去的一支火星探测队遭遇意外,六人小队中某个呆萌队员孑然一身,被抛掷在离地球两亿两千五百万公里以外的火星之上了。 人对什么样的事物最恐惧?回答是:不可知和不可预测的世界。当然,电影是艺术,所以故事当中深陷困境的主人公们总是拥有超越常人的自强不息精神。马克·瓦特尼浑然不觉地来到火星后,就发扬了此种精神,镇定而大气的他开始在火星这块不毛之地上开垦拓荒,然后兴致勃勃地种植起了大棚蔬菜,还时不时地听听迪斯科音乐,为自己录制些好玩的视频日记———毕竟像火星这种地方,不是你花钱买票就能够常来常往的。影片刻意弱化了主人公现实处境中深沉的悲剧意味。然而,当观众们看到压力舱爆炸导致辛苦种植的庄稼被毁掉,还是会非常心疼;而主人公培育的土豆终于发芽的那一瞬,又令人滋生莫名的感动和激动…… 不可否认,近年来,科幻电影渐渐式微,风华锐减,所以此次擅长执导“硬派电影”的雷德利·斯科特在78岁的高龄执导完成这部《火星救援》,多少有点逆风而上的姿态,他也许就是想用自己的作品向观众宣告:科幻题材电影本身有着恒久的生命力,即便是在当下,也依然具备继续存在发展的价值。但作为一部科幻太空题材的电影,《火星救援》在视觉效果上远不如《地心引力》强大,在科学原理的运用上也和《星际穿越》存在不小的差距。好在这部电影相对于“自我拯救”、“拯救全人类”等老生常谈的题旨,开创了“动员全国之力来拯救一个身处外星球人类”的先河。在这样一部没反派的影片中,唯一的戏剧冲突就是NASA高层斟酌是否应该付出巨大代价去火星进行救援。在这个貌似“救还是不救,这是个问题”的疑虑面前,其实谁也没有进行多少“性价比”方面的势利考虑。这一点,很打动观众,也是此片在生命价值观上的坚定体现。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在那件迷幻耀眼的科幻外衣之下,影片紧紧包裹的依然是人类对于生命那份珍惜和敬畏的终极内核。 看《火星救援》,一定程度上有点像看马特·达蒙的“个人秀”。马特·达蒙在影片中绝对是根独一无二的“定海神针”:144分钟的影片时长中,80%的部分都是他在淋漓尽致地发挥自我魅力。他挑战生存压力;他自给自足,也自娱自乐;他在外星球的技术很强的宅生活中伴随着自己的种种卖萌、耍帅、调侃和逗趣……他真的将马克·瓦特尼这个人物自信的性格诠释得有声有色,使主人公充满“逗乐精神”的丰满形象跃然眼前。而且观众们会发现,这个宇航员还非常善良,他虽然孤身一人在火星上受苦受难,但从不自怨自艾,也没将自己坠落在这个荒凉星球的责任归咎给任何旁人或组织。他一面依靠种植土豆来补充口粮,一面努力修复“探路者号”以恢复和地球的联系,就这样坚持500多天后成功获救。同样是呈现人类个体被弃置在浩瀚宇宙中的场景,《火星救援》彻底抛弃了《地心引力》所突出的孤独无助感,整部影片的基调是乐观而幽默的。 《火星救援》中没有插入人文情怀的精神关照,也不曾渗透进深沉隽永的命运主题,甚至连美式煽情中必要的生离死别也摒弃了。影片很简约,也很直接,通过主人公的遭际直奔主题———虽然马克·瓦特尼身陷绝境,可他没有萌生过任何关于“放弃”的念头,有的是“我不会死在这里”坚定信念,还列举了自己所打破了多项吉尼斯纪录:自己是第一个在火星上种植土豆的人,是在火星形成以后的几亿年里第一位到此的“殖民者”,是第一个从法律上看属于“星际海盗”的人类……这样的影片,不让人忍俊不禁也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