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林 下面这则《世说新语》中的文字,是我特别喜欢的。 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觊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率尔去下舍,便不复还,内外无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斗生之无愠。时论以此多之。 其中的杨广就是人们广为熟知的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隋炀帝,我们暂不去论它。南郡公桓玄和殷仲堪是好朋友,桓玄与杨广曾一起游说荆州刺史殷仲堪,建议他夺取其堂兄殷觊的地盘以加固势力。但殷仲堪终究是个不错的人,在另一则《《世说新语》的文字中可以佐证: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所以不忍加害于自己的堂兄。 作为堂兄的殷觊可不是等闲之辈,殷觊很快发现了他们的意图,真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天下没有不被泄露的秘密。当然也可以说殷觊是一个细心、敏锐的人,从对方的言行中看到了危机。如何应对,绝对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与气度的。殷觊的过去我们不曾知晓,结局也少有记载,但这短短的几十字,我就喜爱上了他。 一般的人,大约会怒发冲冠,所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与对方决一死战,至少也会上门怒骂,置对方以理屈词穷之境地,最不济总该慨叹人心险恶,严加防范,做些最后的挣扎。他倒好,一走了之,借服用五石散后需要活动行散为由,很快离开府宅,不再回还。没有人预先知道,走得干脆而决绝,而且神态镇定淡漠。你要,就全部奉送,对一切的一切不作丝毫的留恋,儿孙自有儿孙福。他这一走,反而保全了家人。谁会对一群手无寸铁的人下手呢?人本来就寄生于这茫茫宇宙之一隅,是在这儿,还是在那儿,又有什么分别呢? 我不知殷觊最终的结局,但我愿他能得善终,一路走好。 再来看看他的堂弟殷仲堪的下场就很好玩了。 一边是堂兄,一边是朋友,朋友要他夺取堂兄的地盘,他不忍,但也没有反对,像管宁那样割席,凛然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容许自己有这样的朋友的存在,堂兄潇洒一走,就半推半就地笑纳。殊不知命运正张开血盆大口窥视着他,不久就败在了好友桓玄的手下。这是自然的事,你堂兄能下手,我好友为什么不能呢?大家彼此彼此,用不着有什么愧疚之心的嘛!大家一样的嘛,都是为了利益嘛。 不知此时,殷仲堪是在后悔自己交友不慎呢?还是后悔自己的立场不够坚定,不能好人做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