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90年代的共青路是招工信息一条街。 沈一鸣 摄 |
□记者 陈晓旻 出了火车站或汽车站,进入市中心的道路总是热闹和纷繁的。也许是到来时候的初始印象,满含希望,也许是离开时的回眸记忆,带着深情。月湖西侧的共青路正是这样一条路。一头连着火车南站和汽车南站,一头连着药行街,或者穿过偃月街直达中山路。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共青路成了招工信息一条街。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自由流动,无数的农民工带着希望来到了城里,壮观的“民工潮”现象开始在春节后出现,这是他们到达的第一个路口。那时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形成。直到90年代中后期,柳汀街上的人才市场也主要服务大中专生。 在市卫生防疫站工作的沈一鸣由于单位就在附近,上班前的早晨、中午或者周末的下午,他经常会带着相机来月湖一带转转。作为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沈一鸣不知不觉中拍下了1990年至1999年10年间宁波这座城市的变化。“只要是见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人、景、物时,我就会拍下来。”他告诉记者,那时到宁波来的大多是来自周边的城市或者县市区的年轻人。他们有的先在市区找地方住下,然后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照片中一些人是骑着自行车过来的。那时的工作信息大多来自制造业、建筑企业和酒店,招聘的多是工人和服务员。 在沈一鸣的印象中,共青路的“劳动力市场”是自发形成的。信息大多写在大小不一的黑板上,从开始时的小小的黑板到整面墙壁的黑板,用工信息越来越多,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他说,1997年前外地人口进入宁波并不多,之后才开始大量进入,与此同时宁波的城镇建设也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 月湖的改造也在那时启动。从此沈一鸣就开始专门拍月湖的变迁。未改造前的月湖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四周居民密集,很多人在这儿洗衣、淘米,游泳、钓鱼……说起月湖他如数家珍,那些小巷、老宅、院子里晒太阳的老人、巷口卖西瓜的大叔和天井里放块三夹板打乒乓球的孩子…… “一部宁波史,半部在月湖”。如今的月湖历史文化街区是宁波现存面积最大、历史遗存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现有文物建筑50余处,占中心城区海曙文物保护单位的三分之一,是宁波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我们可以在流连月湖美景的过程中寻觅和感受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学者杨简、明末清初大史学家万斯同等这些风流人物留下的印迹…… 如今,改造后的共青路依然连着两端,只是开阔和安静了许多。因为有了报纸和网络,招工信息早就不需要黑板;因为有了地铁和完善的公共交通,共青路不再是必过之路。今天的共青路,是一条纯粹的景观路,整洁而安宁,一路游走,可以去千年的藏书楼天一阁,也可以听脉脉的月湖水讲述古老的故事和新时代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