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亚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操作指南昨发布

其中天一阁编写了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

  各国专家在参观展览。 记者 胡龙召 摄

  □记者 陈晓旻 

  

  昨日,记者在天一阁博物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纸张保护:东亚纸张保护方法与纸张制造传统”项目成果发布会暨展览上获悉,经过东亚五国(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专家七年的努力,联合编写出了《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操作指南》。其中中国部分由《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和《书画修复导则》两部分组成,分别由天一阁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主持编写。

  国际合作完成《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操作指南》

  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纸张制作和纸张保护技术是东亚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然而,近年来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东亚传统纸张制造和保护技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发起“纸张保护:东亚纸张保护方法和纸张制造传统”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办事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复旦大学教授杜晓帆介绍说:经过七年的努力,东亚五国专家联合编写了《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操作指南》,其中中国部分由《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和《书画修复导则》两部分组成,分别由天一阁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主持编写。

  作为此次联合国“东亚纸张保护方法和纸张制造传统”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让各国分享了纸张保护的优秀实践,是东亚纸质文物修复第一个具有实施性的方针指南,对修复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一阁担纲编写《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

  天一阁博物馆编写的《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包括总则、制定修复方案、修复材料与工具、本体修复、修复方案以及修复案例等八项,通过对中国传统修复技术的探讨与研究,总结传统修复工艺,探讨不同病害修复方法,主要在修复理念、修复材料、修复方法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以期对古籍和文书的修复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

  《导则》同时以天一阁馆藏古籍《台东涧溪鲍氏宗谱》与文书《清光绪三年张嘉禄翰林院庶吉士敕封》的修复工作为例,详细介绍了古籍与文书的修复流程。

  天一阁博物馆藏品修复部主任王金玉告诉记者:“《台东涧溪鲍氏宗谱》是去年10月市民捐赠的,损毁非常严重,4个工作人员花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对它进行了完整的修复。由于该宗谱大部分书页属于综合性破损,修复人员需要同时运用不同修复技法,又要彼此协调以确保修复后书页的平整,因此其修复过程极具代表性,对其他古籍的修复工作具有良好参考作用。”

  据了解,作为亚洲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纸张保护:东亚纸张保护方法和纸张制造传统”项目启动以来,天一阁博物馆成立了纸质文物保护中心,是文化部“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

  首提“纸之路”的文化意义不亚于“海丝”

  来自日本的代表,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纸质保护专业委员会会长冈兴造在开幕式上表示:“纸张的发明已经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这一技术在1400年前传到东亚最东边的国家日本,以书籍和绘画的形式,用书写和描绘的手艺,用装潢和修复的技术传到了现代,到了我们手中。我认为东亚就是基于纸张这一基础媒体而形成的共同文化圈。”

  杜晓帆教授非常认同这种说法,东亚最有特点的就是以中国的造纸术为代表的纸文化,而西方则是以石雕为代表的石文化。他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纸张保护”活动的缘起,一开始只是为了解决技术问题,因为日本收藏了许多中国宋元明清的古籍,但是发现现在生产的纸张竟然比不上过去,并且买不到用来修复古籍的纸张。“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值得探究一个问题:中国的造纸术是从什么时候流传到东南亚的?是什么样的途径流传的?我们希望通过各国的共同研究,把传播的途径找到。因为这是文明的途径,我认为“纸之路”的文化意义不亚于“海丝”。”

  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的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也认为,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地之一,造纸术和很多古籍完全可能就是从宁波这个港口出发,传到东南亚甚至更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