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读书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奇闻逸事中的真理

———读《西方古代科学与信仰趣事杂谈》

  □傅晓慧

  

  看美国作家薇姬·莱昂的这本书,就好比是乘上了一架时空转移机器,瞬间穿越到了古罗马、古希腊那个哲人遍地的世界当中。那是一个宏伟的时代,有着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神一样的智者;还有亚历山大、凯撒、屋大维这样名传千古的帝王,同时那片土地上又战争不断、瘟疫横行,无数平民和奴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个时代最大的特色莫过于:智慧和愚昧并存,科学和迷信比肩。在当时发生的种种奇闻逸事里,人类一点一点步履艰难地展开着对于自身和这个世界的认识。那些百科全书式样的人物则是走在科学萌芽阶段的先驱,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近。

  书中很多关于科学的记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那些因迷信而产生的趣闻也令人匪夷所思。比如今天我们去剧场看演出,享受到环绕立体声是不足为奇的事。但在古罗马人修建起的动辄能容纳上万人的露天大剧场里,也已有了类似效果。当时的一些建筑杰作有的幸存至今,但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完美声学效应,即便是当代的专家都难解其妙。于是他们动用先进探测仪器对建造于公元前4世纪的埃庇道皮鲁斯剧场的石制坐席进行了反复检测,发现座椅表面是光滑的大理石,纵面有些装饰用的凹槽。直到2007年,专家们才醒悟:原来这些凹槽并非仅为了装饰,还有隔音板的作用,能屏蔽掉现场观众耳语等低频噪音,从而将高频声音传播开来,使剧场内产生一种仙乐飘飘天上来的艺术氛围。又比如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了“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不能再分的微小单位组成的”观点,并创造出了“原子”这一名词。要知道他们就是凭直觉和想象提出了这个概念。然而几千年后,科学家用试验证明了先哲们这一假想的完全正确。

  有人对萌芽状态的物理学、天文学、数学孜孜以求,也就有人对各种五花八门的神灵信仰执迷不悟,毕竟那是一个众人对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还存在着无限崇拜的时代。所以,当他们遇到了现实困难,也会因身处蒙昧阶段而用一种在今天看来完全不靠谱的方法来试图解决,一旦真成功了,这种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情况便被奉为神迹。当时大行其道的迷信之一就是占卜术———“水占术”是通过观察倒在地面上的油花样子来判断吉凶;燃卜术即从点燃的东西里面来寻找解谜线索;而最有市场的就是掷骰子的占卜术了,连凯撒大帝向庞贝开战这样的军国大事也是在关键时刻靠掷骰子确定的。除此外,诸如通灵术、炼金术等毫无科学根据的行业同样信者甚众。而且,上至执政官、元老院元老,下至贫民、奴隶都对这个世上存在天堂、地狱深信不疑。著名意大利诗人维吉尔就曾用其生花妙笔栩栩描绘了一个很具现实感的“极乐世界”。他像谷歌导航地图一样告诉你,到了那个世界后,你得:“先跨过冥府五条河流中的一条,在河对面找出生有三颗头的冥府看门狗,再走上1.4英里,穿过哀伤之地,然后在岔路口右转,千万不要左转,因为那会让你进入冥王哈德斯的统辖领地……”

  此书中除了有古代哲人的八卦传闻、杰出君主的传奇战绩、历史名流的爱恨情仇,也提到了当时人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社会公共问题,比如环境问题、乱砍滥伐现象。作者在书中曾严正地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古代的森林不复存在?”因为古代和现在差不多:国与国之间往往会因抢夺自然资源而争个你死我活。像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的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目的就是争夺木材。当然,采矿业也成为了当时森林资源遭到大面积破坏的根源之一。虽然彼时也有明智的统治者提出并实行植树造林措施,可相比上面提到的植被破坏,这种补救手段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西方古代科学与信仰趣事杂谈》是一本科普之书,文化之书。书中的内容驳杂而奇趣,作者书写的笔调(包括译笔)也非常诙谐灵巧。那时,科学知识在慢慢渗透进人们的头脑之中,迷信思想也执拗地占据着大众的思维领域,这两者间可说是保持了一种既共生共存又针锋相对的态势。这种情况谁也无法改变,哪怕是书中提到的睿智之士,但他们的确为人们寻觅到真理而竭尽所能。这些智者往往既是哲学家,也是科学家、发明家、设计师和工程师……他们多为全才型的人物,骨子里那种对于自身信仰的坚守有时比他们的研究和创建更富有价值。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这些人的智慧头脑和感人精神缔造了西欧文明的璀璨光辉,并为这个世界真正步入科学和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