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动现场的民乐演奏。记者 胡龙召 摄 |
本报讯(记者 陈晓旻 通讯员 友燕玲) 乡愁,可以听见吗?在一年中黑夜最长的冬至日,伴着青瓷敲打出来的古老瓯乐,伴着“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的深情朗诵,主题为“城市与乡愁”的《听见·天一朗读·冬至篇》在天一阁秦氏支祠开幕。 本次活动与往期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改以往动态呈现的风格,通过语音的记录、刻录,用声音重复播放和油画展览结合的形式,体现城市与乡愁的主题,讨论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易被忽视的声音。主创团队用近一个月的时间,采访了旅日华人、外地学子、援疆援藏干部、外籍友人、医务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公司白领、教师、战士、码头工人等各色老宁波人、新宁波人……他们都被问到同一个问题:关于故乡,什么声音印象最深? 作家韩光智说,他想起有一年过年回老家,趁空跑到老宅后面的山里,走在一条山间小径上,山风吹过头顶的松林,那声音仿似天籁。他踱着步,闭着眼,风吹在身上,有点冷,但很干净,可以感受到春的气息与生命的张力。突然之间,有一只小松鼠落在肩头,他惊了一下,小松鼠也惊了一下,但是彼此都不害怕,“因为这里是故乡,是它的家乡,也是我的故乡,是一起的家”。 李圣文的父亲1948年去台湾,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李圣文对父亲的记忆就来自父亲的声音———幼时,每当姐姐带着才五六岁的他出去玩,父亲总会叮嘱:“把弟弟的手拉着,不要走丢了……”将近半个世纪后,李圣文来到台湾,来到父亲的坟前,姐姐说:“你有什么话尽管说吧,父亲能够听得见……”千言万语他竟不知道说些什么,但他相信那一刻心底的话父亲都听得见。 李皓在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前,回忆了自己在广阔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度过的童年,“没有记忆的山河不是自己的山河,没有山河的记忆不是故乡的记忆”。 本期“听见”策展人之一、宁波电台986悦读栏目主播小轩说,我们问大家关于故乡记忆最深刻的声音,其实触摸到的是他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能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的坚硬下,生命中最质朴的感情。策展人、画家鲁海波说,我们在回忆家乡的时候,一般都绕不开“人”,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乡愁事实上是在架设一座我们自己和长辈之间的桥梁。 据悉,“听见”系列朗读会已经先后举办了四场,从端午、七夕、重阳到冬至,每一期朗读会中都融入新的文化创意元素,既表达一种当下对传统节日的纪念,又能引发人们对如何更好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本次活动将以展览的形式持续到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