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财事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兑奖时切换了个微信号 商家以“非兑奖微信号”拒兑

  本报讯(记者 史娓超 通讯员 俞旭芳) 用微信搞活动来吸引消费者进店就餐,眼下这种促销方式越来越多,而一些商家自定的最终解释权,有时也会让消费者接受不了。近日,慈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调解了一起“微信砸金蛋”活动引发的消费纠纷。

  消费者陈女士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城区有家牛排店在搞一个“砸金蛋”活动,宣称“砸中的几率很大,砸中可在一星期内到该店免费品尝108元牛排一份。”想到有免费的牛排可以吃,陈女士心动不已,便和朋友们参加了这个活动,而且还真的砸中了。

  之后,陈女士约朋友前往该店,并在消费前告知商家金蛋兑奖码。然而,在陈女士用餐后准备用兑奖码支付时,该商家工作人员看到陈女士在切换微信号,就以“砸蛋微信号非兑奖微信号”而拒兑。而陈女士认为,店家在活动中只称“凭兑奖码7天内到店兑换,一次有效”,并没有指明转赠无效,况且自己有两个微信号,在登入中切换了一下而已,店家就断定不是本人微信号,并以此为由拒绝兑奖,理由实在太牵强。

  但是,商家咬定自己有最终解释权不予兑奖,陈女士最终只得掏钱支付了全部餐费。随后,陈女士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投诉。

  根据《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相关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排除消费者解释格式条款的权利。商家声称自己拥有最终解释权,属于典型的霸王条款,系违法行为。在慈溪市市场监管局调解下,该店家退还了陈女士之前所支付的餐费,并提供108元免费牛排券一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