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首2015,迎来2016 听听阿拉的心声吧

  赵柏田,宁波著名作家,人文学者。
  何立民,鄞州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
  俞轶妮,摄影师,马拉松爱好者。

  编者的话: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正是2015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有人在家里尽享天伦之乐,有人想着过去一年的得失,也有人在畅想未来:2016,一定要好好的。

  过去的一年里,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很多难忘的时光,喜悦、满足、快乐、悲伤、郁闷……人生像是调味瓶,让你尽尝酸甜苦辣。那么,大家在去年都经历了什么,又对新年有什么样的期待?

  昨天,本报记者采访了作家、支教老师、二胎妈妈、环卫工人等一系列人物,听他们说说心里的话。“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前途或许荆棘,但时光漫长,道路宽广,我们仍旧拥有理想,拥有未来。

  一如既往执着于读和写

  □记者 陈晓旻

  时间承载着成绩。2015年是赵柏田的丰收年,上半年,他的著作《南华录》入选“中国好书榜”、“新浪好书榜”等国内各大榜单,紧随其后,业内有着良好声誉的“罗辑思维”和磨铁公司又重版他的《岩中花树》、《帝国的迷津》等三部早期作品。年底,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十月》杂志社联合主办的赵柏田长篇小说《买办的女儿》研讨会,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赵柏田也被称为当下国内历史写作的重要作家之一。

  2015,他一如既往执着于读和写。这是赵柏田认为自己唯一喜欢、也是唯一能干好的事。“它是我的工作,也是生活本身。昨天我的出版人告诉我,上半年问世的《南华录》第六刷已经下厂了,半年内加印六次,在这个出版业不怎么景气的年头已是个小小的奇迹。罗辑思维和磨铁公司‘复活’的两本旧作《岩中花树》、《帝国的迷津》,首印各一万册也将售罄。下半年出版的一部新长篇《买办的女儿》据说也走得不错……有时也会心生恍惚,这成千上万册的书,现在都是在谁的手上,被谁打开阅读?”

  这一年他总是在旅途中。2015年夏天以来的几乎每个周末,飞机和高铁总带着他去往另一个城市,参加一场场读者讨论会。所有的见面会,都简化成了作者和读者这一简单的关系,作为写作者,赵柏田认为这是最纯洁,也是最具精神性的关系。

  “每天都有新的微信朋友加进来,告诉我阅读的体会,他们的感动、疑虑和困惑。这些信和留言,让我看到了他们。他们是真实存在的,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两百公里,甚至两千公里外,‘结结实实’地生活着,感知着,和我笔下的人物相比,那一刻他们离我更近。”2015年,也有遗憾。赵柏田说:比如对朋友、对家人的愧歉,约了许久的一场酒总也兑现不了,都三个月没回老家看望我的父母兄弟,陪家人、陪女儿的时间也实在太少了。

  好在秋天时他又重获宁静,开始了另一个方向上的写作。这次赵柏田写的是一群信仰者、救世者和理想主义者,他们在一个气象宏大的时代里沉浮起落。“每次进入写作,我好像是在进入我的前生。我把这个作品命名为《中国往事》。这部全新的作品,有心的读者会在2016年读到。”

  支教架起和库车之间的桥

  □记者 徐叶

  2015年,对我而言非常特别。因为今年8月,我离开江南,来到南疆,成为一名普通的双语支教老师,教那里的老师学汉语。

  人到四十,离开熟悉的一切来到陌生环境,困难来自各个方面。别说吃不到海鲜,就连小青菜都没有一点家乡味道。远离家人后,那份思念和无法照顾的愧疚,也时不时扰乱心绪。

  有人不解,问我为何会做出“自讨苦吃”的选择?当然,也有人是知音,说我被“一颗不安于现状的浪漫的心驱使”。确实,我是一个喜欢折腾、喜欢冒险的人,带着“私心”来做一件美好的事。

  来新疆已有小半年了,这里学校的状况还是与想象中很不一样。概括地说是,硬件够硬、软件够软。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大,你甚至可以在校园里看到触摸屏的电子设备,这在宁波很多学校都没有。可是再深入了解,就会觉得教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氛围等都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提升当地学校的软实力,是我们来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浙江援疆教师中的一员,说来有些惭愧。我们大部分的支教老师并不懂维语,这“双语”至今还停留在四五个维语单词的层面上。这里老师的汉语水平也是“捉襟见肘”,所以“师生”之间有时候不得不借助肢体语言来比划。难题真的是不少,但边教边学也是一种乐趣。

  我们的支教团与当地十三小学结对开展送教帮扶。在一堂公开课上,授课的老师在讲课时出了不少错。以讹传讹,如何是好?这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当然当地的老师学习劲头很高,也是相当勤奋。印象最深的一个执教27年的优秀教师,因为不会熟练使用汉语上课,自称是“不合格”教师。为了学生们,他严格要求自己。老师们还十分热情,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了他乡的温暖。近日,学校特别为我们准备的宁波汤圆,就让我们特别感动。

  离家万里之遥,过着与原来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着人生中非常特别的一种体验。这些年,很少主动去寻求这种“归零式”的磨砺。2016年,希望将支教这份工作做得更好,而且不仅限于支教,而是成为两地沟通的一座桥、一扇窗。

  新年想完成两个“全马”

  □记者 曹歆

  马拉松,这项最原始的运动,这两年突然成了最火最时尚的运动。根据中国田径协会2015年11月30日公布的数据,这一年,在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为116场,较2014年新增63场,而2011年这一数字仅为22场。在这样的热潮中,2015年10月24日,首届宁波国际马拉松(甬马)也在杭州湾新区鸣枪开跑,不少宁波市民在家门口开启了自己运动健身历程中全新的一页。俞轶妮就是其中的一位。

  “90后”俞轶妮是位摄影师,在报名参加甬马全程马拉松之前,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跑友”。虽然坚持健身,但大多在室内;虽然参加过本地的其他马拉松赛事,但仅限于半程。报名甬马的“半马”没报上,俞轶妮一冲动,和同事陈凯颖一起报了“全马”。这个决定惊呆了身边一众小伙伴,也吓到了她自己,“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跑到终点”。

  不过,自己选的路,哭着也要坚持。俞轶妮和陈凯颖在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认真准备,并且在甬马当天以5小时32分58秒的成绩携手完赛。“其实我们跑之前就想好了,如果实在不行,也不勉强跑完,但没想到两个人互相鼓励,跑跑停停,居然没有觉得很累。”回顾那天跑“全马”的过程,俞轶妮并不觉得辛苦,更多的还是成就感,“特别是冲过终点的时候,太兴奋了,我们做到了,简直不可思议!”

  国内一些大型马拉松赛事的组织者在分析“跑步热”现象时认为,“很多跑步爱好者可能最开始是追求健康,但后来他们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平台,可以结交到很多朋友,而且通过马拉松比赛可以实现一些自我价值,做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这些在俞轶妮身上完全得到了印证。

  俞轶妮说,2016年,她的目标是完成两到三个“全马”,“我希望在国内跑一个,国外也跑一个”。记者惊诧于这个马拉松“菜鸟”的决心,俞轶妮却觉得自己的目标谈不上多“远大”:“上半年跑一个,下半年跑一个,不就完成了两个了嘛!而且现在有很多‘马拉松旅行团’,有些国外的马拉松赛事,可以通过国内旅行社组团报名,平时自由行,比赛当天有接驳车负责接送,很方便呢!”俞轶妮对于自己2016年的马拉松成绩也很有信心:“我想肯定会比5小时32分快,因为甬马那天一来天太热,二来我也是第一次跑全程,心里没底不敢上强度,以后再跑,就有经验啦!”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