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铜雀台》里,方亚芬扮演的“甄洛”主要起串联作用。 |
□记者 顾嘉懿 文/摄 这两天,宁波越剧圈很热闹。昨、前两晚,上海越剧院梅花奖得主、袁派“女王”方亚芬在宁波大剧院演出《玉蜻蜓》《铜雀台》;今晚,绍兴小百花越剧院的“花帅”吴凤花在宁波逸夫剧院演出老版《狸猫换太子》。昨天下午,方亚芬在排练间隙接受了记者采访,这位从镇海走出去的越剧界领军人物虽然离开宁波已有30年,但说起宁波话来还是很顺溜。 “小青年需要中生代带动一下” 方亚芬是镇海城关人,上世纪80年代从镇海越剧团考上了上海戏曲学校越剧班,就此进入上海主攻袁派艺术。这些年,她很少回宁波,即便是来宁波演出,也是来去匆匆,很少有时间跟亲友见面;逢年过节,又都是剧团最忙的时候,也没时间回老家来。这次来宁波演出两天,她仅仅是抽空跟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学生徐晓飞吃了顿饭,“晓飞最近在排《西厢记》,想听听我的意见”。虽然没看到徐晓飞正式演出,但“听说她很不错”,方亚芬说,宁波“小百花”正在排的《西厢记》的导演刘永珍原是上海越剧院的,“已经夸晓飞很多次了”。 如今,在舞台上,方亚芬也是跟学生辈打交道多。带来宁波的两个戏《铜雀台》《玉蜻蜓》都是和小青年配戏。《铜雀台》是上海越剧院继《魂断铜雀台》、《曹植与甄洛》后,第三度重排此剧。编剧黄嬿、李莉对原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只保留了原剧本的五分之一,将更多笔墨聚焦在了曹植与曹丕的兄弟亲情与王权争斗上,将政治斗争中的人性纠葛表现得更为丰富曲折、扣人心弦。“这部剧是为纪念上海越剧男女合演60周年排的,主要特色也就在于男女合演”。“曹操”许杰、“曹植”徐标新、“曹丕”齐春雷,除了许杰年纪稍大些,后两位都是上海越剧院当红的男小生,代表了上越一团如今的“最强阵容”。 演出结束时,剧中唯一女主角“甄洛”饰演者方亚芬先于“曹植”、“曹丕”谢幕,而把更重要的“主角”位置让给了两位男演员,这是她有意设计。“《铜雀台》是部男人戏,我不是第一号人物,座次不应该按照名气大小来定。徐标新、齐春雷都很棒,是处于上升阶段的男演员。这个戏的张力和表现力很适合他们。”方亚芬说自己的作用主要在于“让戏漂亮一点”,“小青年也需要中生代带动一下”。 离乡30年宁波话还说得很溜 在另一部戏《玉蜻蜓》里,方亚芬也是和青年演员王清配戏,主演“庵堂认母”一折。她说“王清是个非常成熟的演员,这部戏可以说就是为她定制的”。 有报道说《玉蜻蜓》是方亚芬继《铜雀台》后再次“甘当绿叶”,但她本人表示,“并没有绿叶红花一说,任何一个戏里都需要绿叶、需要红花,缺一不可”。在《玉蜻蜓》里,王清一人分饰父子两个角色,演父亲“申贵升”时以本行尹派应工,演儿子“徐元宰”时唱范派,这在《玉蜻蜓》演出史上尚属首创。“因为唱腔是我的强项,所以做了这样的处理把这两个角色区别开来”,王清说,自己虽是尹派演员,但进戏校时,范派常用来打基本功,所以也算“有底子”,用范派塑造的“徐元宰”更宽厚、大方一些。 戏里,方亚芬和王清属于“母子”关系。据王清介绍,方亚芬“在排练时很认真,哪里不够,也会给我们提提意见,但没有强加她的意志给我们”。“她们尊重我,我也有义务和责任”,方亚芬说,自己在青年时代也是深受老师袁雪芬教导成长起来的,如今,“只要愿意学的,我都愿意教”。 离开宁波30年,方亚芬说起宁波话来还是很顺溜,“我们团里也有好几个是宁波人,经常聊着聊着就不由自主地用家乡话交流了”。“对我来说,乡音乡情总是很难割舍。不一定非说和别的地方演出感觉特别不一样,但来宁波,总归是回到我的家乡演出。”谈到今晚也在宁波演出的吴凤花,方亚芬表示这次并没有时间和她碰面,但据记者了解,她和“阿花”合演的“袁范版”《梁祝》有望来甬演出,戏迷可以期待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