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晓旻) 昨天,我市的100多位优秀非遗传承人共聚西江古村内的鄞州区非遗馆,骨木镶嵌、民间刺绣、泥塑、箍桶、打鑞等各种传统手艺馆都有传承人现场坐镇,门口的戏台上有传统戏剧演出,赵大有传统糕点也把厨房搬到了非遗馆门口,现场舂米、制作年糕团、金团等,如过年般热闹、喜庆。 像这样融作品展陈、现场技艺展示和非遗培训,以及市民参与、体验于一体,非遗项目、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相互联动的非遗保护方式称之为“宁波模式”,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宁波开展非遗保护的探索与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 马盛德告诉记者,全国都在探索非遗保护的方式,非遗本身就与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有关,因而具有地域性、种族性、多样性的特点,各地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来保护。而强调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相互联动,非遗展示馆建设由国家、集体、个人相互联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由政府、企业、社会相互联动,非遗生态区保护整体性、传承性、持续性相互联动,形成“三位一体”保护体系的“宁波模式”让他印象深刻。 在谈及我国非遗的现状时,马盛德介绍,全国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半以上已年逾七十,非遗保护面临传承人群断裂、后继乏人的现状,截至2015年8月,已经有259位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过世。为此,他特别强调了“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非遗不是在图书馆,也不是在博物馆在数据库里,而是活在人们的生活里、社区中、族群里。”马盛德认为要加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高其社会地位,加强高校和传承人合作,成立非遗保护高校联盟等,建立合理的传承人制度,尤其是探索年轻学徒的激励机制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