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娟 “在穿越佐治亚海滩上的归途中,我总是意识到———我正踩在一座地下城市的顶部。”我能想象,说这句话的蕾切尔·卡森是怀着怎样的感动与敬畏,写下这部宏大而细腻的《海滨的生灵》。 海底世界的绚丽多姿我们并不陌生,色彩斑斓的鱼类,摇曳多姿的水草,巨大的白鲨和鲸鱼,活泼可爱的小海豚,连小朋友都很熟悉。而大陆与海洋相接的海滨生态,我们就知之甚少。蕾切尔·卡森把海滨世界分为岩石海滨、沙质海滨和珊瑚海滨,在她的显微镜下,每层海滨都有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微观世界。她所说的“地下城市”,指的就是表面平静、内藏生机的沙质海滨。 沙质海滨的主要居民是蝼蛄虾,它们像包租婆一样在沙滩上到处挖洞,建筑自己的“虾城”,为圆嘟嘟的豆蟹、小小的鍜虎鱼等“租客”提供避难所。海滨的小动物并不都如此和谐相处,岩石海滨就有三位主角常年主演消长循环的生态大戏。岩荔枝螺最喜欢吃藤壶,胃口还很大,藤壶快吃光了,它们就开始吃贻贝,等贻贝也没了,藤壶又多了起来供其大快朵颐。海滨的生态系统就是如此处于一种精妙的平衡之中,“除了大的灾祸以外,毁灭的力量既不超过创造的力量,也不低于创造的力量”。 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从未得以尽览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就在海滨之中,有一种色彩晶莹、造型精致的生灵,它们一生被埋在泥土里,如果没有其他生物的打扰,还会发出一种奇怪的绿光。但只有等到它们死后,海浪卷起它们的贝壳,人们才能得以一睹它的美丽。我第一眼看到书上的配图,便想起希腊雕塑《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那双飘逸灵动的翅膀,而这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出来的生灵,名字正是———“天使之翼”。 苍海桑田是海洋与陆地相生相依的见证,这种关系也体现在一种叫“船蛆”的小生灵的生命中。船蛆一生生活在大海中,却以从陆地来的浮木为生。如果没有及时找到栖身的浮木,它们就会死在海中。这样一种小生物,像陆地的白蚁一样以木屑为生,却能让巨大的渡船崩解沉没,甚至一度成为海上霸主荷兰的“国家大事”。人与动物、陆地与海洋之间就是如此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海滨的生灵》用诗意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海滨生态系统中的万千精灵,它们繁殖、觅食,在潮汐的起落间呼吸,在狂风巨浪中努力生存。蕾切尔·卡森说,她在这些小生灵中感受到“生命的压力以及强烈的无意识地要生存下去、努力向前、大力扩展的那种意志”。 一沙一世界,万物生生不息。可是,不要忘了,它们也很脆弱。 现在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固体垃圾流入海洋,就连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也有差不多三分之一都被海洋吸收。海洋急速酸化,用碳酸钙构建外壳或骨骼的海洋生物遭到腐蚀,包括海星、海胆、牡蛎等。有科学家认为,珊瑚很可能成为现代第一个在生态学意义上灭绝的主要生态系统。 英国诗人蒲柏曾说:“无论你击向自然之链的哪一环,第十环,或第一万环,巨链都将断裂。”当这巨链断裂,人类将何以立足? (《海滨的生灵》 蕾切尔卡森/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