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7年傅璇琮在宁波。 赵磊 摄 |
 |
傅璇琮修订《宁波通史》手稿。 |
□记者 陈晓旻 昨天上午10点,一代文史大家、宁波籍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梅厅举行。 就在一个月前,2015年12月底,傅璇琮先生20世纪80年代所著的《唐代科举与文学》获得了第三届思勉原创奖。躺在病床上的傅先生在撰写的书面获奖感言中勉励后人:“从八十年代到今天,古典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希望今后的研究者能够进一步开阔视野,更加广泛地从中国社会文化的各方面来探讨古典文学……我虽已为耄耋之年,仍引领以望!” 傅先生著述丰赡已为业界高标,其道德学问更为宇内景仰。记者走访了当时和傅先生一起编撰《宁波通史》的宁波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以及《宁波通史》的学术顾问徐季子先生等人,回顾巨作的编纂过程,以此缅怀这位值得我们家乡人骄傲和感谢的文史大家。 傅璇琮小传 1933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52年10月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58年3月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7月调入中华书局工作,先后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 傅璇琮曾担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兼秘书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 他一生致力于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参与制订《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九五”重点规划》,在古代文史研究领域著述精深宏富,扶持和培养了一大批古代文史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在海内外学术界、出版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傅璇琮曾参加点校本“二十四史”的编辑工作,曾参与主编《中国古籍总目》、《续修四库全书》、《全宋诗》、《全宋笔记》、《全唐五代诗》、《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唐才子传校笺》、《宋才子传校笺》、《宋登科记考》、《宁波通史》等古籍整理图书和学术著作。他的主要著作有《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李德裕年谱》、《唐翰林学士传论》、《唐诗论学丛稿》、《书林清话》等,主要古籍整理作品有《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等。 绝对不随便挂个“主编”的名字 编纂《宁波通史》这部著作的想法能够快速地落实,源自傅璇琮先生的大力支持。他听了宁波出版社的这个想法觉得非常好,就给当时分管市领导陈群写了一封信,建议重视和支持《宁波通史》的编纂出版工作。2004年3月25日,宁波市委把《宁波通史》作为市重大文化研究项目,并下拨专款解决经费问题。 作为一个多人合作的大型文化研究项目,要操作起来非常困难,高质量地完成编纂任务绝非一般人能所为。宁波出版社的编辑沈建国告诉记者,首先编通史需要史料的大量汇编工作。其次,编通史需要很多专家通力合作,大家都没有编过通史,每个编写的专家文风和个性不同,想法和表述方式不同,结构体例也不同,统一起来有一定难度。 从2004年9月开始到2008年底,《宁波通史》正式的编纂工作会议就开了18次,傅先生每次都亲自过来,从编纂体例到内容,从章节样稿到全书正稿,多次认真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修订的各种要求。协调工作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傅先生工作非常严谨,但是又非常民主,他会认真倾听大家的想法,然后再和蔼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说话声音不大,但是敦厚有力,言之有物。基本上,大家的想法他都吸收,而他的建议大家会全部接受。 因此,傅先生绝对不是随便挂个“主编”的名字,除了主编的分内事,他还细心到落实普通编辑的很多事情。哪怕是每次开会后的一个纪要和简报,傅先生都要亲自润色审定。 中学老师徐季子也佩服他的学问和人品 徐季子先生是《宁波通史》的学术顾问,他还是傅璇琮的中学老师,教他政治和语文。“从资历上我是他的中学老师,但是学问上他是我的老师”,说起这个让人骄傲的学生,高寿的徐老激动得声音提高了好几度。“宁波有什么事情邀请他来帮忙,他总是会答应的。我特别佩服他的学问和人品!” 读中学时的傅璇琮个子不高,但是很用功,也很正气,对老师一直很尊敬。哪怕后来常年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他还一直和徐老保持着书信和电话往来,还会经常把自己的著作寄给徐老。生活中的傅先生不是特别善于言辞,不苟言笑,平常的口头表达不如他的笔下文章那么行云流水。但是他做事非常笃实,严谨,认真负责。 《宁波通史》开始编撰工作后,傅先生欣然担任主编,徐老担任顾问,两人的接触多了一些,合作很好。徐老说:“傅先生从头到尾参加整个的编撰工作,所有的稿子都亲自修订,但是他从来都是任劳任怨的。看稿子的时候连标点都非常注意,所以只要他过目,大家都会非常放心。” 徐老告诉记者,其实因为先天的问题,傅先生从小手脚有点不太方便,他的右手和常人有点不同,对他来说,写那么多的著作太不容易了,要付出比常人多的辛苦。到了晚年,他的右手书写更加困难,记者看到他写给宁波出版社的信字迹清晰,秀朗而不失遒健,一点也看不出来他的不便。 正是出于对傅先生的由衷钦佩,徐老专门编了《傅璇琮学术评论》一书,收录了国内外学者对他的学术和为人的高度评价。 不忘前人勋业又为后人着想的学术襟怀 宁波出版社副社长叶贤权是2006年到出版社的,他的印象中只要傅先生来一趟宁波,《宁波通史》的编纂就会有力地推进一步。他回忆说:傅先生通常穿一件米黄的夹克,个子有点瘦小,说话慢慢的,条理清晰,很温和,带着商量的口气,生活非常朴实、节俭。 当时宁波出版社还在苍水街,为了方便,安排傅先生住在联谊宾馆,有一次工作人员为了方便他会客,给他开了套房,当时先生就很不高兴,说这样挺浪费的,坚持要住在普通客房。由于联谊宾馆的装修比较旧了,有工作人员几次建议换另外条件好一点的宾馆,可是先生连连摆手说:“我住惯了这里,不用换了。” 天一阁是傅先生从小向往的藏书楼。沈建国曾经陪同傅先生去天一阁的藏书楼登阁,傅先生得知有一定级别的领导才能准许登阁,很体谅地几次说道:“会不会给他们添麻烦啊!”尽管他内心掩饰不住的期待。后来,傅先生陆续把本人及名家著述、手稿捐赠给天一阁博物馆,从2006年至2010年共捐赠有350册著作和手稿。 记者了解到,目前宁波出版社根据傅先生的建议编写的《四明经籍志》增订本今年即将出版。《四明经籍志》是一本书目加提纲的史料集,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和藏书家宁波人张寿镛编写的。傅先生除了研究文献类和文史类,还专门研究中国古籍书目。在《宁波通史》的编纂工作过程中,他带来一本从日本翻译过来的《四明经籍志》,建议说,应该续修《四明经籍志》,可以为地方文献工作做一些补救。同时傅先生也建议应该把《四明丛书》那样的文献集续编下去,因为宁波的辉煌历史需要流传和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