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28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船明月一帆风

  柴隆

  

  每每读到古代明州史时,难免会遥想当年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港通天下”的壮观场面,然而又一直在纳闷:古代从宁波港出发的海船,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有本《船史研究》的学术刊物,曾记载了东门口、和义路一带挖掘出唐代的龙舟,表明当时的宁波已经有划龙舟的习俗。但龙舟毕竟只是一种用于江河的特殊小船,其构造与海船相去甚远。内河船与外海船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别,内河漕运多为平底船,而外海船则是尖头尖底的。有趣的是,南宋孝宗朝,都督府张竣曾下令“明、温州各造平底海船”,这道“屁股指挥脑袋”的命令立刻遭到了明州造船工匠们的集体反对,因为他们都知道“平底船不可入海”,而《宋会要辑稿·食货》中的陈敏,在明州制造的两千料战船都是“尖底海船”。

  “纸上得来终觉浅”,宁波古代海船的真正模样,一直要等到在东门口交邮大楼基址内发现一艘宋代海船的残骸才得以确认。挖掘出的这条船,船体基本完整,尖头、尖底、方尾三桅,水线长13米以上,型宽4.5米,型深2.4米,排水量在40吨以上。除了具备一般海船的特点外,这艘宁波海船还有“舭龙骨”,安装在船的舭部,可以起到减缓船舶左右摇摆、增强平稳的作用。 

  前苏联的船舶专家勃拉哥维辛斯基(C. H. Blagoveshchensky)在自己的著作《船舶摇摆》中曾记述“开始用舭龙骨是在十九世纪的头二十五年”,也就是1825年之前。而我国早在宋朝,造船匠师们已然设计制造出舭龙骨的雏形并实际应用于船体,较之外国至少提早六百年!由此可见,历史上宁波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长期保持着世界级的水准。

  旧时宁波造船业的强项,是得到朝廷公认的。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为跨海征讨高丽,曾命令越州等地造大战船1100艘待用,日本仰慕唐朝的造船技术,将经宁波制造的海船称为“唐舶”。两宋时期,明州港的造船业已跃居全国首位。当时明州打造的大海船,不仅广泛应用于商贸,还供朝廷派遣使者航海出国所用。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朝廷命安焘、陈睦出使高丽,用明州所造万斛船两艘,分别赐名“凌虚致远安济神舟”和“灵飞顺济神舟”,至徽宗时又派徐兢出使高丽,再次下诏明州造两艘更大的神舟,一为“鼎新利涉怀远康济神舟”,二为“循流安逸通济神舟”。

  高度发达的造船业,使得宁波的一切与之息息相关,连地名也不例外,和义路一带至今有条战船街。船造好下了海,就该准备扬帆起航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航海,即使是再大的船,在汪洋大海中也不过渺小得如同一粒微尘,惊涛骇浪急流暗礁,稍有不慎,随时可能遭遇倾覆。因此,要想平安归来,船工们除了要有过硬的驾驶技术,也得“看天吃饭”,掌握季风洋流的规律。宁波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多东风、南风、东南风,夏秋之交有台风,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多西风、北风、西北风。宁波的船工正是充分利用六至十月多南风而十二月至二月多北风的风向规律,正风时用布帆,偏风时用利篷,顺风顺水,自然又快又稳。 

  乘着宁波打造的海船,迎着东海吹拂的信风,古代的航海家们,究竟驶向何方?唐代时,从宁波港出发的“国际航线”至少有三条:一是由宁波经江苏、山东连接渤海航线到达高丽;二是由宁波经福州、广州接南洋航线到达越南、苏门答腊、爪哇、斯里兰卡、卡拉奇;三是横渡东海直接到达日本。至宋代,除以上国家和地区外,还进一步开拓了到柬埔寨、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伊朗等国的航线。元代,宁波的国际航运发展到顶峰,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40多个,新增的国家包括意大利(威尼斯)、利比亚、阿曼、也门、印度等。 

  如此这般,海上的“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都通过三江口的码头延伸出去,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畅通无阻,一船明月一帆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