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配图 苗青 |
□徐雪英 除夕又称除夜,俗称三十年夜,大年三十,月小年俗称廿九夜,如今年除夕就是廿九当三十,除夕即为廿九夜。 除夕起源于上古周代岁末驱傩习俗。除者,驱也。上古时期人们常在除夕这个岁末的最后一天晚上驱邪求福,相沿成习,最终成为中国重要传统节日。因为除夕一夜连双岁,辛辛苦苦劳作一整年的人们,都希望这新旧交替的一天能圆满度过,因此不断给它安排仪式典礼,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有一部分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宁波背靠大山、面朝东海,海陆兼具,宁波百姓因此多以农、渔、商为谋生方式,习俗文化也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异乡客人如果有机会在宁波过地道的除夕,就能感受宁波传统除夕浓浓的“陆海交融”之味。 作者简介: 徐雪英 宁波地方文化研究爱好者,著有《宁波地名文化》等。 年糕、鲤鱼祀神祭祖 和我国许多地方一样,在宁波除夕,祀神祭祖是一项重要内容。祭祀有着“报本反始”的意蕴。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为感谢神佛宗祖一年来的辛苦庇护,人们需要以祭祀的形式来表达感恩之情,对自身拥有的一切进行饮水思源,以不忘根本。 祭祀时先祀神,后祭祖。祀神时祀主因人而定,有主祀观音的,也有主祀财神的,但更多人家是不设主祀对象的,概以“请菩萨”来表达自己对神佛的敬谢之意。祀神的供品标准也不定,各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喜好量力供应,全猪全羊可,香干豆腐也可。宁波百姓认为,菩萨大度大量,只要祭祀者心诚,菩萨是不会计较供品好坏的。不过在各家祭祀中,有一样供品是必须提供的,那就是米粉制成的年糕。宁波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流传。在手工制作年代,人们还根据需要把祭祀年糕做成元宝或如意的样子,放在供桌上特别显眼吉祥。 祀完大神,还不能忘祀小神。以前宁波百姓泛神观念流行,认为衣食住行皆有神灵相护,所以也需要感恩。水缸、米缸有缸神,除夕夜就把水缸水挑满,米缸米装满,盖上盖子供上年糕、米饭、馒头、糖果等祭品祈求缸神保佑家里缸满甏满,丰衣足食。卧室床边也有神明,供上豆腐米食等祈求祈床公床婆保佑小孩终岁平安。农家地头有地孔大王,牛栏、猪舍、鸡笼也有神灵相护,供上相应祭品祈求众神灵保佑全家五谷丰登,家畜平安。 祀完神后屋中央挂上祖先遗像,焚香燃烛,即可祭祖。祭祖的祭品标准也不定,只是年糕不能少,鱼也不能少。宁波是商城,又近海多鱼,鱼在民俗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鱼”谐音“余”,对商城百姓而言,鱼就是“利市”、“连年有余”、“吉庆余”的象征,因此祭祀时不能少。宁波鱼类众多,但百姓祭祀时多选鲤鱼,鲤鱼在宁波民间有“元宝鱼”美称,经商人家不但祭祖时用它,祀财神时也用它。不过商家祀神的鲤鱼多为活鱼,用红纸蒙其眼睛,祀毕多去放生,讨其“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彩头。 门神、春联祛邪纳福 和其他地区百姓一样,宁波百姓在除夕也喜欢在家门边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门贴、对子等,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桃木图腾崇拜。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所以上古时期用长方形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神像挂于门上镇鬼驱邪,后来把神像改为诗词,对联雏形出现。宋代后,纸张替代桃木,春联发展更为迅速,成为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新年贴春联也成为民间除夕祛邪纳福的一大内容。除贴春联外,宁波很多人还爱贴门神祛邪。门神宁波老底子人也叫“从新”,每年年关一近,大小街市菜场上就会出现售门神的摊点,等着筹办年货的人们请回家“镇宅”。因为门神要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所以形象可畏,手持兵器,怒目圆睁,远没有财神像和灶神像平易近人。但买像的人似乎并不嫌弃,都欢天喜地地请回家高高贴起。贴完对联和门神,很多人家还爱在厅堂中央倒贴一个大大的“福”字,意谓福到了,祈求来年全家福气旺旺。 年饭、炮仗举家分岁 中华民族是重视家庭的民族,“家”的分量在人们心中是沉甸甸的。同时,中国人大都有团圆情结,渴望年底团圆也就成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需求。在宁波老人眼里,年夜饭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餐饭,如果这个时候全家人都不能聚在一起用餐庆贺,那一家人的生活再富裕也不能称其圆满。为了满足长辈们求团圆的情感需求,宁波游子哪怕历尽艰辛也会赶回家和家人共吃这顿饭,因为这顿饭吃的并不仅仅是饭,更多是分享情感,分享圆满,所以吃年夜饭在宁波老底子还有一个俗称———“分岁”。年夜饭标准也因家而定,但汁水年糕汤一般不会少,因为在宁波民间,汁水年糕汤有新年油水多、年年高之意。另外有些人家还会特意备上一碗豆芽菜,希望来年财富能像豆芽一样不断“发发发”。 对于宁波孩子而言,年夜饭是最自由的吃饭时间。吃饭席间,孩子再熊,父母一般也不予斥责。 炮仗是中国特产,亦称爆竹、爆仗、鞭炮。关于鞭炮的起源据说和“年”有关。传说“年”是个凶残的怪兽,每当新年来临时,就会下山残害百姓。百姓斗不过它,只好每逢过年就离家避难。直到有一次,一个乞丐乞食后并未离开,在施舍饭食的女主人家前放鞭炮将其吓走。从此,放就鞭炮成了过年的习俗。 除夕的炮仗多在年夜饭后开始放,当然,也有些性急的孩子会忍不住,所以从除夕下午开始,天空中会不断传来炮仗的声音。暮色初上时,炮仗声开始密集,最后就出现天空万花齐放、地面响声震彻云霄的壮观景象,把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之情渲染到极致。放炮仗产生的热闹动静和绚丽景象,十分符合人们欢度佳节时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民间一直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接光、守岁送旧迎新 吃完团圆饭,放完炮仗,接下来要接光守岁。何谓接光?点烛燃之也。接光蜡烛多选红色大烛,让其通宵燃亮,据说这样就能照跑家中一切邪瘟病疫,保佑全家平和安康。可能蜡烛点着不安全,除夕夜事情又多,家人又难得团聚在一起,所以那天晚上全家人干脆整夜不睡,守岁到天明,所以“守岁”也称“熬年”。宁波民间传说灶神廿三夜上天,除夕夜下界清点名册,所以除夕夜媳妇必须和夫家人一起守岁熬年,以防漏进灶神爷的保佑名册。守岁时一家人老小围聚在一起,或嬉笑玩耍,或畅谈笑乐,家中一片喧哗笑闹之声,把除夕节日气氛推到高潮。期间最令孩子们期待的环节便是发红包,不过长辈发红包是为“压祟”所用,所以孩子们拿到红包后还不能马上花掉,还需要在枕头底下压上,以示“祟”除人安。不过,现在通常叫做“压岁钱”了。守岁时,家庭主妇仍是十分忙碌的,她们不但要搓汤团,备点心,还得赶在天明前清扫完地面,扫地时要从外面扫进来,边扫边说“元宝扫进来了”以讨好彩头。扫地结束得洗净扫帚,柄上扎上元宝年糕,来感谢“扫帚公公”和“扫帚婆婆”一年来的辛苦付出。 除夕接光守岁虽是古老的习俗,但至今仍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在有电灯、有春晚、有微信、有红包的现代,除夕接光守岁更被年轻人广泛接受。宁波除夕习俗也在年轻人的沿袭传承中不断推陈出新,稳中有变,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特色的新除夕习俗正在新一代的宁波人心中渐渐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