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2016年宁波市两会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2月21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委员建议对民间救援组织加以规范与扶持

让民间力量更好地发挥应急救援作用

  □记者 陈胜男

  

  春节前,台湾高雄发生6.7级地震,大陆民间救援组织公羊队第一时间前往灾区参与救援。源于草根,凭着对生命质朴的关爱,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近年来,由普通人组成的民间救援队,正在各个救援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虽然数量众多,却成熟度不高,甚至良莠不齐的整体现状,使得民间救援组织今后发展的路径变得难以确定。在今年的市两会上,宁波市政协委员方晴关于推动民间户外救援组织发展的提案,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崛起:民间救援组织应运而生

  如今,经常和“驴友”结伴爬山、探险,成了许多人热衷的休闲方式,但大部分参与者缺乏户外生存和自救经验,在野外难免会时不时出点状况。民间户外应急救援组织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2012年7月26日,宁波市第一支民间公益户外救援队伍宁波四明户外应急救援队成立。时至今日,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我市户外救援组织已达10个,共有队员470余人。近年来,在我市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常能看到户外救援志愿者的身影。宁波的多支民间户外救援队伍曾参与了雅安地震、鲁甸地震,以及本地的“海葵”台风、“菲特”台风、“灿鸿”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抗灾救灾志愿服务活动。

  尴尬:“先天不足”尚需克服

  针对民间救援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现状,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已有《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及《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作为支持,但各地落实程度不一,“名不正、行不顺”成了不少民间救援组织的尴尬。浙江公羊队成员冯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没有统一的政府认可准入证明,民间户外救援组织在出入灾区时常常会受到阻挠,特别是很难进入核心区域救灾。

  方晴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当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来临时,民间救援组织几乎都能很快作出反应,但各个救援组织在救援过程中常常单打独斗,有时搜救工作也显得盲目。此外,很多民间救援组织缺乏持续的物质保障和供给。目前,我市民间户外救援组织中,除部分发展成熟的组织外,大部分组织对政府、企业等购买公共服务的需求缺乏认识与了解,难以筹措资金。同时,由于户外救援装备多为大型装备,日常存放需要一定空间,大部分民间户外救援组织在救援装备的存放方面也存在着困难。

  各民间户外救援组织在队员技能、专业水准方面的良莠不齐,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不少民间户外救援组织无法给队员提供防灾减灾、医疗救治等相关专业技能的常态化培训,基本依靠以老带新的模式开展救援培训,组织专业化水平难以提升。

  建议:多维度立法进行规范

  方晴委员在《推动民间户外救援组织发展,构筑专业应急救援体系》的提案中说,加强专项立法,明确民间救援组织身份地位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立法部门可通过制定地方条例方式对民间户外救援志愿组织的组织性质、注册方式、救援资质、救援范围、资金募集、免责条款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规定。有关方面可对现有民间救援组织开展调查,从参与人员、资质、设备、组织规章等加以核实、考核、认证“三步走”,合格的给予登记,认定身份,不合格的督促整改。在救灾行动等特殊领域,公安、城管等部门可进一步探索开放救援车辆装备准入制度。

  去年12月初,团市委牵头成立了宁波市应急救援志愿者联盟。方晴委员表示,这是整合资源,形成户外应急救援协作机制的第一步。除此之外,政府职能部门与民间救援组织的协同救援机制也需要强化。比如各级政府应急办、公安、消防、安监等部门要建立与民间救援组织的常态联系,将民间救援组织纳入应急救援体系,加以规范管理和行动协调。

  方晴委员认为,有条件的话,各级政府也可提供免租、低租金的设备安放和管理用房,在赞助、义卖、政府购买服务等资金筹措形式上给予政策倾斜,充分发挥民间救援组织在防灾减灾和知识普及等方面的作用,做好民间救援组织扶持培育工作。在提升户外救援组织专业能力方面,民间救援队伍应多参加各地开展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有关主管部门也应为救援组织成员提供救援专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考试,提高持证救援人员比例。

  方晴委员表示,民间救援组织参与情况可控的应急救援行动,这与政府救援队伍形成“良性互动、专业竞争”氛围,能更好地发挥民间救援组织在日常救援行动中的便捷性、机动性、灵活性优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