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动现场的变脸艺术表演。记者 胡龙召 摄 |
□记者 陈晓旻 通讯员 沈颖 今天是元宵佳节。蛟川走书、变脸、象山鱼拓、灰雕、虎头鞋……从20日开始,为期4天的“东亚文化之都”2016中国·宁波活动年———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创意工艺展览会,在镇海鼓楼广场盛大启幕,为市民呈现一场文化盛宴。昨日,“金猴迎春·魅力招宝”元宵祈福巡游在镇海沿江路上举行,把浓浓喜庆氛围进一步传遍大街小巷。 “非遗”汇聚的文化大餐 虎头鞋、象山鱼拓、灰雕等精美的传统工艺品,蛟川走书、越剧、川剧等“非遗”节目表演,飞行器、蝙蝠侠等科技互动项目,还有各种通过现代创意与传统文化碰撞结合而产生的工艺品,让市民通过观赏、体验,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宁波的“老底子、新风尚”魅力。 朱英度是“灰雕”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在如今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尤其是明清至民国的建筑,“灰雕”无所不在。一走进天一阁,就可以看到那个威武的獬豸影壁,这就是“灰雕”。那是30多年前朱英度随同师父朱贵法先生一起创作的。 灰雕,亦称灰塑,是用贝壳烧制的蜊灰配以骨膏、明矾、糯米粉、胶水等原料,在墙头、屋脊、影壁等处塑制各种花纹、人物和山水等图案,既增固墙体又有观赏价值,象征吉祥、辟邪等文化内涵,故深受人们喜爱。 金阿姨是镇海为数不多的女红技艺“虎头鞋制作”传承人,擅长制作“九针孔”、“满底鞋”等各式虎头鞋。在展会上亮相的上百双虎头鞋都是她亲手制作的。金阿姨说,由于做工精细,完成一双虎头鞋可费时间了。 “蛟川走书之母”是亮点 身段有力,眉目有神,嗓音洪亮,身着大红锦缎棉袄,一张口就中气十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位正在台上表演“蛟川走书”的张亚琴已是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从17岁登台至今,张亚琴从艺已有72个年头。这次她演唱的《镇海十景》是自己编写的,歌颂镇海的招宝山、九龙湖等各种风景。 “一桌一椅一堂木,一人一口一折扇,无限风情在其中”,这说的就是蛟川走书。这个镇海民间特有的说书形式,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张亚琴从小就喜欢蛟川走书,不顾父母的反对入行学起了曲调,也打破了女人不学走书的传统。如今,她还带了14个徒弟。希望蛟川走书能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是被誉为“蛟川走书之母”的张亚琴的心愿,也是她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 祈福巡游犹如千米画卷 昨日,以“福”为主题的“2016元宵招宝祈福秀”巡游在镇海沿江路上举行。记者在现场看到,“福轿”共有5个花轿叠拼而成,长约10米、宽8米、高5米,重达1吨,是迄今为止当地最大的花轿。巡游当天,有56个群众演员抬起“福轿”,一边唱歌,一边摆动花轿,同时配合唢呐演奏、迎亲队伍等内容,再现江南女子出嫁“十里红妆”的盛大景象。后面则依次排列6个由社区业余文艺团队组成的百人巡游方阵,中间穿插鼓舞、秧歌、器乐、宫灯、舞龙、舞凤等特色才艺表演。 同时,汉服悠扬、盛世唐装、清风雅韵、锦绣旗袍……由中国服饰演变的“编年体”巡游队伍,在现场千名群众演员的生动演绎下,犹如一幅千米移动“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