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制一件精致的镴器需一丝不苟。 |
 |
裁剪。 |
 |
雕花。 |
 |
用树叶打磨。 |
 |
成品镴器堪称艺术品。 |
鄞州区邱隘镇镇南路是条老街,它与一街之隔的振兴路相比,显得较为冷清。走进这里,能闻到一股古朴、安静的味道。 镇南路22号是栋低矮的小楼,开着一家镴器店。镴器店没有名字,也没有牌匾,只有木门吱吱的声响和熔锡时所散发出的那种气味…… 52岁的陈春茂经营这家镴器店。老陈是永康人,他在这条老街开镴器店已有20余年光景。他说,自己16岁就跟哥哥学习镴器制作,后在慈溪干了十多年。30岁那年就到邱隘老街自立门户,一直至今。 打制一件精致的镴器其实挺复杂,先要熔锡,然后将锡液倒入石板中间,一张银亮的镴板就算制成。接下来进行裁剪、打样、焊接、打磨、雕花、抛光……每道工序都靠手工完成。 老陈说,现在镴器店生意不如从前了。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慈溪学徒,最热闹时,一个镇就有80个打镴师傅为各家各户打制镴器,现在很难找到一个打镴师傅。打镴很辛苦,年轻人又不愿意学,加之这些年需求量不大,这门手艺迟早要消逝。 “我干打镴的行当近40年了,过去出门打镴为生计,如今,我儿女已长大成人,也没有太大的经济负担。家里人曾劝我,不要再这么累了,但我就是舍不得,生怕干了这么多年的手艺在自己手里丢失。”老陈感慨地说。 对现代年轻人来说,打镴工艺较为陌生,其实这种民间手工艺有着数千年历史。老底子宁波人有个习惯,嫁女儿前都会找位手艺出众的打镴师傅,打制一套精致的镴器做嫁妆。这既是老宁波的传统,也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番心意。 随着时代的变化,打镴的行当已经逐渐从城乡消失,陈春茂在乡镇的一隅依旧坚守着镴器的余温。 记者 胡龙召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