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都市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0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家长更多参与到孩子教育中来

400万字!上千册家长日记用心写成

记录了家长、老师、孩子三方成长的点滴

  一本本家长日记记下了成长的点点滴滴。
  记者 徐叶 摄

  □记者 徐叶 通讯员 薛丛川 汪方亮

  

  有诗词美文、有每日实录,还有难题咨询和批评建议。每天一大早,鄞州下应中心小学陈彩萍老师都要批阅一叠特殊的家庭作业———38份家长日记。阅后写上评语,或者开始着手其中的一些“解题”。

  据了解,从2008年11月8日开始,陈彩萍便尝试着让一年级新生家长每天记日记,和孩子一起写下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过多年坚持和努力,家长日记已有上千册,光6年一届的粗略字数统计就不少于400万字。

  写日记的主角是家长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下应中心小学,陈彩萍已将家长日记叠在会议桌上。这些日记有一部分来自202班,即陈老师目前担任德育导师的班级。还有一部分是向毕业生“借”来的,按时间顺序收集了每一名学生小学期间家长写下的所有日记。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陈老师说,孩子往往具有“多面性”,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家长能记录这些点滴,老师引导孩子时将会更加“游刃有余”。

  据了解,试水的2008级新生家长文化程度并不高,高中及以上学历只有2名。一开始有家长觉得是负担,也有畏难情绪。不过,在陈老师和大部分家长的支持下,家长日记被长期坚持下来,甚至很多家长连孩子放寒暑假的时候也不间断。之后,这就成了陈彩萍的一项班级传统。

  “其实去做了也不难,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简单写两句,就算帮孩子检查一下拼音然后签字也可以。”202班家长曾露颖妈妈说,一年级时孩子还不会写字,她和孩子沟通后再来记录,现在她和孩子一起写。

  记者看到,几乎每篇日记上会有红笔批阅的波浪线,标注“方法得当”、“可能还需要一些耐心”等字句,都是陈老师的回复。对于需要探讨的教育问题,陈老师也会写上红红的大半页,和家长详细探讨。

  2008级的学生现已读初二了,六年下来每个家长少说记了35册家长日记,最多的有55本。而202班的家长写得更勤快,现在才两年级就有孩子家长写了26册了。

  写着写着,和孩子更亲昵了

  202班王澜小朋友的妈妈有两个孩子,王澜排行老二。王澜妈妈感触很深。她说,每天放学和孩子一起写日记是很好的沟通方式,其实就是随便聊天,说说学校里的事情,“这种一起分享的感觉真是特别好。”

  写了55本家长日记的是陈俊捷的妈妈陆女士。“即便到现在,孩子还保留了给我日记的特权。”陆女士喜滋滋地说,这份默契就是从一年级写家长日记培养的。她说,长期和孩子一起写日记,能发现孩子很多有趣的地方。

  陈芷萱的爸爸说,家长日记更是和老师沟通的一种便捷方式。“虽说QQ、微信沟通方便,但大多是老师一人对多人,探讨一些共性的问题。”陈先生说,家长日记可不一样,它能很好地解决“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老师也通过家长日记成长

  陈彩萍老师是1987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迄今已从教三十多年。尽管经验丰富,她还是觉得教育工作要常学常新,紧跟时代探索新思路。

  “虽说写日记的是家长,初衷也是为了孩子,但是给我的帮助非常大。”陈老师说,这些年来关注孩子不良习惯矫正、提高孩子学习效率、增强孩子学习兴趣方面,甚至在科学引导高年级孩子正视早恋问题上,都有帮助。最难得的是,家长提供了最珍贵的一手资料,能给类似的问题提供优质的解决方式。

  据了解,陈老师已将部分授权的日记整理出来,大概有20多万字,希望出一本书。“相信很多家长、老师都会喜欢看。”陈老师说,其实自己特别喜欢批阅这份作业,除了学生的日常情况外,还有学生向老师表达心意的诗歌、家长的真诚表扬等。尽管也会有尖锐的批评,但是十分中肯,同样鞭策自己不断前进。

  据了解,下应中心小学对陈老师的做法很赞同。学校负责人认为,写家长日记,能够探索家庭教育的好办法,使之成为同龄孩子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值得推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