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0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大研究团队成功育苗并实现养殖产业化

宁海凫溪香鱼有望“游”上百姓餐桌

  这就是宁大研究团队成功培育的“浙闽1号”香鱼。通讯员供图

  □记者 周科娜 通讯员 苗亮 游玉增

  

  近日,经农业部2360号公告公布,由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李明云教授带领,陈炯研究员和苗亮博士等为主的研究团队培育的“浙闽1号”香鱼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据了解,“浙闽1号”香鱼的原始亲本为我市宁海凫溪的野生香鱼。经过人工培育的“浙闽1号”香鱼生长速度快、养殖效益好。

  凫溪香鱼曾作为宫庭贡品

  香鱼是东亚地区特产的一种小型名贵经济鱼类,肉质细嫩、无腥味,因其背部有一脂肪腔能散发出阵阵清香,而在民间被称为八月香、油香鱼、留香鱼等。火焙后制成的香鱼干呈金黄色,色、香、味俱佳。香鱼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是滋补佳品。

  香鱼对水质要求很高,是一种健康、环保型鱼类,自明朝起一直被视为食用鱼中的珍品,并作为宫庭贡品。在日本,香鱼被称为“淡水鱼之王”。

  原宁海五大溪流中都有香鱼分布,以凫溪香鱼品质最好,因名“凫溪香鱼”。这是一种体狭长而侧扁,吻小嘴尖,鳞细而滑,鳍呈放射状的鱼类。

  清光绪《宁海县志》载:香鱼产溪中,又名细鳞鱼,无腥而香,其长随月,至7—8月,长7—8寸,过此则生子而味不美,出凫溪者佳。

  “浙闽1号”香鱼的原始亲本选用的正是宁海凫溪的野生香鱼。

  据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李明云教授介绍,香鱼是一年生的鱼类,每年春节前后香鱼苗种就可进行放养,一般养殖3个月以上就可上市销售,此时的香鱼体长在71-90毫米,体重35-50克。

  我国的香鱼以宁海和雁荡山的最为著名。由于受环境污染、水利建设、过度捕捞等影响,野生香鱼资源已濒临枯竭,为了挽救濒危的野生种群,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30多年前就研究人工繁殖香鱼

  自1979年开始,宁波大学的李明云教授就开始了野生香鱼的养殖驯化、繁育和遗传育种研究,历经20余年,突破了人工繁养、发眼卵大量获取、工厂化育苗、水泥池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等多个技术难题,实现了香鱼育苗和养殖的产业化。

  2002年起,李明云教授带领团队又开始了香鱼良种选育研究,通过与福建宁德市众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经十余年的选育和中试,课题组选育的香鱼“浙闽1号”于2016年2月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这是2014年李明云教授团队获得宁波市首个水产新品种———黄鱼“东海1号”后取得的又一硕果。

  从养殖驯化、良种选育,到正式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一共历经37年。为何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如何攻克养殖难关?李明云教授举了几个例子。他告诉记者,大批量成熟卵子的获得是人工繁养中碰到的最大难题。“通过观察发现野生香鱼活动敏捷,又喜欢在水流湍急的地方产卵,一有动静就溜得无影无踪,这给了我们启发,预测香鱼成熟的卵受精时限较长,经过试验证实了我们的判断。一般鱼卵存活时间为2个小时,而香鱼卵有3天左右,后来我们延长了收集期,通过收集2-3天以内的成熟卵,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每年10月份是香鱼的性成熟期,此时鱼体发黑,商品价值已经降低了。“我们通过人工照明的手段,延长了香鱼的商品价值。现在,香鱼市场供应期为每年的5-10月份,比以往延长了3个月左右。”

  目前已实现香鱼育苗和养殖的产业化

  研究发现,“浙闽1号”香鱼生长速度快、体型好,并且畸形苗、白线苗少见,同等养殖情况下生长速度比普通苗种快24.36%,养殖效益提高显著。2012-2014年在浙江宁海和福建南靖进行试养殖,累计工厂化养殖面积3万平方米,共放苗362.2万尾,收获301.3吨,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明显高于当地商品苗,新增产值近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专家表示,香鱼“浙闽1号”新品种的选育成功有助于香鱼产业的发展,这是宁波大学为我国水产养殖做出的又一新贡献。

  目前,香鱼除在国内销售外,主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各地,近几年的价格基本稳定在上市销售旺季40~50元/公斤、开始上市和落市期间80~90元/公斤。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