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枫 《末日迷踪》的原著是一本畅销书,全球销量超过了6500万册,同名电影就是以小说为蓝本改编而来。此片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剧情中融合了灾难、宗教、家庭、爱情等多种因素,并以末世的惊天悲剧为开端,希图先声夺人。 当下的灾难片多有哗众取宠之举,而且渗透其中的电影元素往往并不“单纯”。灾难的设置是为了能营造出宏大场面,《末日迷踪》也是如此。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浩劫中,令人恐怖的状况不期而至:很多民航飞机上,一些乘客瞬间凭空消失,而他们的衣物却依然完好无损地留在了座位上。接下来:火车脱轨,汽车相撞,巨轮沉没……所能想象的末世景象此起彼伏。一向狂妄的人类至此才反观自省,同时他们也惊恐万状,无所适从。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终于发现:所谓的空难,其实是应情节需要用来引出正题的一个幌子,可片中真正的信仰命题又显得非常牵强。尽管前面的铺垫情节占去了较多篇幅,可所谓的“信仰救赎”的题旨还是沦为了一座摇摇晃晃的空中楼阁。这样的主旨不仅缺乏足够撑起一部完整影片的逻辑力量,而且对观众来说,那条原先悄悄隐藏在剧情当中并且有着某种宗教意味的线索也实在拉得太长了。 好在《末日迷踪》存在不少感人的旁支细节:和我们朝夕相处的爱人、朋友的可亲,一天天平凡日子的可爱……这些平素在人类眼中最习以为常、最司空见惯的“美好”,于泼天灾难之前,显得弥足珍贵。记得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中,徐帆饰演的女主人公有一句反复念叨的台词:“没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没了!”在《末日迷踪》中也一样,一些人的瞬间消失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了无尽的痛苦和遗憾,而故事那近乎残忍的结局,一方面可能是为该系列电影的第二部打下伏笔,另一方面也可能就是为了告诉观众:要珍惜眼前人,身边人,最好的岁月就在当下,就在亲友团聚的那一份言笑晏晏之间。 因为中外文化环境的差异实在太大,所以《末日迷踪》在国内的票房和口碑都不怎么样。当然影片本身也存在着前奏冗长,主题突兀,镜头流转缺乏必要的流畅感和节奏感,特效场面也不够出众等问题。印象中,女主角为当机长的父亲清理出了一条跑道,使飞机能安全着陆的桥段还是非常感人的。除此外,故事一直到了末尾,也没有给出那些失踪之人无迹可寻的真实原因。而按照影片的提示,只有信仰上帝的人类群体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获得神的守护,达到天堂,否则只能留在这个苦难的世间。可为什么片中那个正义的教父也被留在了地球呢?导演的思路还真是叫人难以捉摸。 也许,《末日迷踪》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借助灾难的降临,把人性中深层次的信仰问题摆放在了每个普通人的面前,叫你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心,不得不考虑紧迫的现实。可惜该片给那些获得救赎的人群设定一个几乎钻了牛角尖般的前提条件:信仰上帝,信仰基督。这也注定了《末日迷踪》不仅不能自圆其说,还显露了它思想层次上的狭隘性。其实,救赎的希望并不一定要依附在“万能的神明”那里,我更相信人类自身的力量。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强大,让别人强大,这样积极的信号要不断地给予自己,也给予别人。信仰,本就是一种自由选择,它可以和宗教无关。比如我们就完全可以和片中的主人公父女一样,不迷信某个固定的神,但虔诚信仰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真、善、美。 至于该片的主演,大名鼎鼎的尼古拉斯·凯奇,他在1996年时就曾一举登顶,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的殊荣。但由于后来个人财务上出现了一些状况,从2005年开始,对外界投来的片约基本是来者不拒。这种缺乏选择性的接片态度也令他获得了一个“烂片之王”的头衔。其实看过《末日迷踪》后,客观来说,凯奇还是有演技的。就像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所说的那样:“我只是一个演员!”尼古拉斯·凯奇也只是一个演员,我们没必要将影片别处的瑕疵全都归咎到主演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