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名片 徐则臣,197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2008年凭长篇小说《午夜之门》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2014年凭《耶路撒冷》获老舍文学奖,同年《如果大雪封门》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
□记者 陈晓旻 文/摄 思维缜密,逻辑性强,著名青年作家徐则臣在回答问题时更像个律师或者科研工作者,这一点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昨天,他在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主讲了充满想象空间的讲座《互联网、引力波与我们的文学》。 科技一定会让文学发生变化 互联网、引力波与我们的文学会有怎样的关联?徐则臣说:“前一阵子,引力波的发现令世界瞩目,也带来了科学和观念的巨大变化的契机,那么文学是否也会出现新的变化?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眼光看文学?”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每个时代都有适合自己的文学样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那么互联网时代,引力波被发现的时代文学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徐则臣举例说会不会像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所写的:“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一个人不可思议地变成了甲虫,在巴尔扎克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时代,这无疑让人无法接受。其实,这只是一个隐喻,卡夫卡用了“发现”,喻指的是人的异化,更具体地说,是现代人的异化。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互联网带来了我们阅读方式的变化和传播方式的变化,虽然文学的审美没有变,人性和爱情等主题没有变,但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和微博式的短句表达已经在改变着文学。科技的发展同样令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发生变化,想象世界的方式发生变化,所以文学也一定会变化。 很想创作一部科幻文学 科技和文学的关联让人不由想起一部很红的科幻小说《三体》。徐则臣坦陈科幻小说是中国作家的弱项。因为科幻小说是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的,我们的整个科技发展的氛围还不够。同时读者对文学的认知比较落后,各种类型小说并不丰富,除了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网络小说之外,对科幻小说喜欢和了解的人并不多。而且,中国作家大多是文科出身,会讲故事,但是欠缺科学知识,而写科幻小说需要建立在大量的科技实证的基础上,因此创作科幻小说并不容易。 徐则臣还补充说,科幻小说之前是被归入儿童文学范畴的,而我国的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相比,是比较不被重视的,因此科幻小说的创作也会被压抑。而在西方,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是同样的地位。 徐则臣透露自己其实很想创作一部科幻文学,是介于严肃文学和科幻小说之间的那种,不过目前还没有列入创作计划。他认为科幻文学有着纯文学无法面对和解决的命题优势,因为当现实的背景虚化后,生死、人性等很多现实的问题可以大胆地描画,类似于春秋笔法。 70后的乡愁有自身特质 2014年对徐则臣来说是丰收的一年,先是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老舍文学奖,后又凭短篇小说《如果大雪封门》拿到了鲁迅文学奖,这也被视为当代文坛作家代际结构发生新变的标志。此外他还收获了不少由各类媒体、机构主办的文学奖项。对此,徐则臣很谦虚,认为得奖只是一种偶然。 近50万字的《耶路撒冷》是徐则臣迄今最为厚重的一部作品。用评论家李敬泽的话说,这是要为一代人的精神立传,又要为“70后”作家正名的作品。老舍文学奖颁奖词称:“徐则臣已是‘70后’作家的突出代表,这部作品已显现出徐则臣的不同寻常,他无疑会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小说家。”《耶路撒冷》写的是一群小城青年,一帮离乡的70后。那时的故乡还是郊区,跟土地还有关系。十几年后,故乡已跨越式大发展,变成了城市。 徐则臣认为70后的乡愁有别于其他年代生的人。“一个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比如莫言,他回到故乡依然能往那儿一蹲,抽根烟,聊聊天,有天然的认同感。而我们回去后会特别尴尬,变得拘谨。”徐则臣认为,70年代生人,对“故乡和世界”的关系体会最为深刻,因为他们是中国转型、变革最充分的时代体验者。相比上一代,他们更敢于到世界去;相比下一代,又更固守乡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