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配图 胡龙召 人物摄影 谢立淼 |
 |
作者简介:南志刚,宁波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独立或参与编写的出版物有《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宁波现代作家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精编(1917—2010)》、《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等十余部。 |
南志刚 一、一个沉重又复杂的问题 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事项很多,是不是都属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核心组成部分,先秦经典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仁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也就是“内仁外礼”,这曾经对中国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学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忠孝节义是传统文化,但忠孝的有些做法能不能称为传统文化?比如卧冰求鲤、割股侍亲等,就有些不合情理。许多清官为民请愿,不怕牺牲,属于传统文化;但古代也有暴君、酷吏,各种暴行及泯灭人性的事情层出不穷。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只是在这里讲一下个人的判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优秀品质和传承价值的文化事项,它关涉到人格塑造、集体认同以及价值判断诸项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现代社会的文化格局。 近年来,学术界有一些说法让人陷入矛盾之中。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源远流长、最为优秀的文化,似乎当今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都是忽略了传统文化造成的,所以,要全力以赴恢复传统文化,要回到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全面复兴国学。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过分沉溺于中国传统文化,就会一叶障目,陷入自我欣赏的泥沼里,看不到世界大势,看不到更多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这两种意见看似针锋相对,思维方式则大同小异,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关系搞僵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进化、进步历程中辉煌的一页,但传统文化并不能“包医百病”,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现代化”的问题则更为复杂。在世界已经如此紧密联系的今天,还想“关起门来过小日子”,是不可能了。如果无视日新月异的世界,肯定要吃亏。现代化的诉求是一种从“发展”走向“发达”的愿望,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就关涉到自我传统、历史与现实语境以及未来理想。 二、“现代化”是一种普遍演进过程 关于现代化的释义很多,我选用雷格斯的说法:现代化并不指一种特殊的变迁,如工业化、西化或希腊化,而是指一种“历史的相对性”的现象,指一个社会或国家,自愿或不自愿地所发生的一种“形变之链”的过程,而这种形变乃在减少他自己与其它他认为更进步、更强大或更有声威的社会之间的文化的、宗教的、军事的或技术的差距。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现代化就是缩小差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是缩小文化差距的“形变之链”。 那么,我们要缩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什么之间的“差距”呢?至少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缩小中国传统文化与“更进步、更强大或更有声威的社会之间”的文化差距,也就是缩小与西方科学文化之间的差距;另一个是缩小中国传统文化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差距。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就文化普遍演进过程在中国的体现,包括文化的多个层面,涉及宗教、哲学、艺术、科学、社会、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这种现代化进程,不能简单地视为工业化与都市化进程,自由化与民主化进程,科学化与工具理性进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种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自我更新、自我嬗变,是一种保存民族文化基因基础上求新求变的阵痛,需要取西方文化为参照系,审时度势地自我更新,以崭新的文化面貌迎接新世纪的召唤。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要不要现代化,而在于怎样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实际上就是在近现代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其中三个层面的交融与碰撞影响深远:思维模式层面的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文化焦点层面的伦理理性与工具理性、艺术创造层面的体验表现论与分析摹仿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文化机制的自我更新,目标是自我的现代化,脱离民族性的现代化是不成熟的现代化。有三个基本因素不能放弃:一是民族的,即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这是我们的“根”,失去了根,就失去了现代化的基石;二是世界的,即现代文化精神,包括科学与民主,这是传统文化更新的助推器;三是大众的,其内要求接地气,其外要求对接人类文化情怀,这是中国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三次选择与三派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曾经经历了三次选择,每一种尝试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第一次是洋务运动。1861年,清政府施行洋务运动,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翻译书籍,洋务派主持江南制造局,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展身手,开始建立中国近代工业体系。但洋务派的现代化,不是为了进入现代生活,而是为了维护已经衰败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甲午海战失利彻底击碎了洋务派的梦想。 第二次是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失败后,有识之士纷纷进行总结,批评洋务派“舍本求末”,认为“体制”改革才是根本出路。郑观应认为“操泰西议院之法,进行政治体制改良,才是出路”。郭嵩焘提出:“夫政教及人,本也;边防,末也。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强也。”康梁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谭嗣同等六君子以血相抗,光绪皇帝被囚禁,百日维新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是近、现代启蒙运动。早在1895年,严复就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倡导“新民说”,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因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也”。鲁迅提倡“立人”,主张造就具有现代独立人格的“超人”。陈独秀呼唤“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新青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开启了现代中国启蒙之路。 面对中西文化激烈的碰撞,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中国文化改造方案,一般分为激进派、保守派、调和派几种类型。激进派有陈独秀、胡适(五四时期)、陈序经等人,他们义无返顾地反对封建礼教,痛斥“十八妖孽”和“桐城谬种”,要求全面、充分地学习西方,引进民主与科学。陈独秀主张“一切都应采取西洋的法子,不能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胡适认为“西洋文明……应该能满足人类精神上的需求,这样的文明是精神的文明;是真正理想主义的文明,绝不是唯物的文明”。 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疾风暴雨,震惊了知识界和教育界,一些带有保守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不能接受,林纾致信蔡元培,要求“管管”陈独秀、胡适这两个“离经悖道”的后生,但遭到严正拒绝。后来,甲寅派、学衡派也提出不同的中国文化改造方案,并先后与新文化运动阵营论战,均遭失败。 梁漱溟和殷海光可以算是调和派。梁漱溟主张以儒家为正宗,以新创的世界文化多元论为基点,认为东方文化的复兴是世界文明的出路。殷海光提出充分融合孔孟仁义、基督博爱和佛家慈悲,构建科学与民主的文化。 四、人格塑造与和谐观念 回首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最关键问题是文化价值观的确认,塑造现代人格,建构现代和谐文化,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充分吸收、融合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遗产,不断激活传统文化因子,在守护文化家园的理念下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许多内容在今天依然有价值,值得发扬。比如:“以仁为本”的自我修身,“以和为贵”的社会结构,“以情为重”的社会心理,“交相利、兼相爱”的交互原则,讲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自控人格,等等。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人道主义传统,追求民主与科学,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和个人权利,重视法制建设等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应该实现三个目标:健全人格、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健全人格包括传统情怀、现代视野、利他精神、辩证思维、求实作风等内容。和谐文化应该体现古今和谐、中西和谐、德法和谐、义利和谐等。和谐社会应该基于“人的解放”基础上的个人与集体的和谐,这个集体包括家庭、单位、国家等,既不能把个人权利消融、湮灭于集体之中,也不能将个人权欲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要做到“和而不同”。 投稿E-mail:ljz@cnn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