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拜师现场。通讯员 沈咏 摄 |
本报讯(记者 滕华 通讯员 郁诗怡) 一身蓝色工作服,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钳工技师傅祥方看起来清瘦腼腆。但如果你要知道他的来头,那可是相当霸气:宁波市首届“十佳首席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参与安装和调试的流水线被列入过国家火炬计划,2006年还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昨天市总工会举办的宁波市“建功十三五”劳动竞赛动员暨“万名技师带高徒”启动大会的现场上,站在傅祥方面前的“高徒”董飞达两次深深鞠躬,并献上鲜花,算是完成了拜师。 以前市总工会举办的“名师带徒”活动一般采取签约的形式,今年改成了拜师仪式,徒弟给师傅当场鞠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作为主办方代表,市总工会经济部部长张益民介绍说,是希望引导更多的技术能手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徒弟。接下来,他们还将通过评先评优政策的倾斜等,进一步营造名师带徒的氛围,鼓励企业内部带徒,鼓励校企结对拜师,鼓励国企和民企之间技术交流。 “受表彰的这些首席工人、技术能手也都是从平凡岗位中成长起来的。”张益民说,他们的成才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所在的企业。“带徒弟,也是技术能手回馈企业、回报社会的方式,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承下去。” 新闻延伸 这个师傅不简单 他的团队设计出了国内第一条无人生产线 今年40岁的傅祥方在公司里已工作21年。从一名普通钳工做起,2005年就成了公司最年轻的钳工技师。现在的他,已经从机修转到了电池专用设备的设计岗位。 “因为产品特殊,市场上能买到的电池专用设备非常少,而且都垄断在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手里。近年来,它们更是几乎封锁了中国市场。”怎么办?傅祥方和他的团队只得开启“中国智造”模式。 榔头、扳手、螺丝,锯、锉、车、刨……靠着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工具和产业工人世代相传的技艺,傅祥方和他的团队让科技人员的图纸最终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线。“至今我们已设计投产了24条生产线。”傅祥方告诉记者,其中一条生产线,在十几年前的售价就是四五千万元。这24条生产线完完全全由中银的这群工匠打造,让外国专家惊叹不已。 当然,最骄傲的“战果”,还得数去年底设计投产的那条无人生产线。以前这样一条生产线要六七个工人操作、查验,现在可以不用一人,除了靠人工启动按钮,剩下的就是在中央监控室里,靠着电脑和影像的全自动化监管。“可以说,这也是目前国内第一条真正实现无人化作业的电池生产线了。”成绩如此,傅祥方仍是淡淡地微笑着。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郁诗怡 徒弟:挤进“高徒”队伍“赚发”了 以傅祥方名字命名的个人工作室,在公司里是所有技工、设计工程师梦想进入的“殿堂”。现在它有着10人的设计项目团队,和90多名一线机修工。28岁的董飞达6年前本科毕业,进入公司并幸运地加入到了傅祥方的工作室里,任职一名机械机器自动化设计工程师。 “师傅是我们眼中公认的劳模,有了疑难杂症,向他请教,既耐心又亲切和蔼,绝对满意而归。”董飞达大学里学的专业就是机械设计制造与机器自动化,如今做了学历只有职高的傅祥方的学徒,感觉自己“赚发”了,“师傅20多年一线机修、钳工经验,对机器了如指掌,比我们这些毛头小伙厉害多了。” 傅祥方说,在那台领先的无人生产线上,就有不少出自年轻人们的功劳。“年轻人们也很棒,他们的专业知识,恰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专业知识、理论系统上的支持。再加上我们多年的一线操作经验,正好互补,相得益彰。”这些高精尖的设计,正需要高精尖的一线工人和工程师一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才最终把蓝图变成了现实。 为了使自己的技术后继有人,傅祥方每年都要带10来个技校学生当徒弟。“现在,真正安心当技工的人不多,年轻人总琢磨着当白领,觉得更体面。其实,随着国家对自主创新的不断重视,以后社会对工人会更加尊重。”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郁诗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