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史娓超) 消费遇过哪些窝心事?如何维权最有效?今年315期间,本报记者推出的“买姐消费指导”公众微信号,为广大消费者打造首个集消费维权、资讯、指导为一体的微信互动平台。该平台推出后,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早在2011年的315期间,本报就首次利用新浪微博的平台推出了首个网上互动交流的“微访谈”活动,为广大读者搭建了维权交流的新平台。到去年为止,本报的“微访谈”一共已经成功举办了四次。 而今微信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把微信当成重要的社交工具。在此背景下,本报记者在市消保委的支持下,特地搭建了“买姐消费指导”这样一个微信互动平台,围绕消费的方方面面,推出了这一全新形式的维权品牌。该平台推出后,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其中,已有部分消费者通过该微信,向“买姐”发来留言信息,诉说了其消费中遇到的窝心事。 如市民陈女士提问称,自己网上团购了美容服务,但实际消费时对方服务不到位,每次约定好的时间,到了以后又反复以有老客户没做完或者老客户要优先推脱。对此,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周丽娟通过我们的微信支招:“通常在购买团购商品时,双方应签订书面的协议或合同。如服务内容与约定内容不相符,可以根据所团购的网络平台上的经营地址,向当地具备行政管辖权的工商部门有效投诉。” 也有市民提问,黄金周的时候,星级酒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并且存在旅游旺季乱涨价的情况,请问该如何处理这些事情?“酒店服务价格是市场调节价格,但必须明码标价,明示消费者。如果遇到需要维权的情况,建议保存好消费小票。”周丽娟建议。 此外,网友们还纷纷吐槽包括以次充好、跨境购买到假货、售后服务无保障等一大堆“窝心事”。对此,市消保委维权专家一一进行了解答。 315活动结束后,本报记者将继续通过“买姐消费指导”微信平台与广大消费者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