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昆仑》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出版物有《昆仑殇》、《预约死亡》、《婚姻鞋》、《红处方》、《女心理师》、《拯救乳房》、《恰到好处的幸福》、《预约幸福》等。新书《非洲三万里》,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
□陈晓旻 继《恰到好处的幸福》、《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藏在这世界的优美》等作品热畅销后,毕淑敏又推出了最新创作的旅行主题书《非洲三万里》。两年前,毕淑敏乘坐“流动的五星级酒店”———“非洲之傲”旅行用蒸汽机车,游遍非洲大地。列车行经之地,很多是非洲最底层民众聚居的贫民窟,一道车窗劈开了奢华与贫穷,这种强烈的对比引起了毕淑敏的关注。于是,她用心记录了非洲各地人情风物、旅游见闻,写出了一个独特的非洲。 行走是为了成长 我曾经在2013年给毕淑敏做过专访,关于旅行,谈到过一个话题,当时我问她:“您曾经带着孩子环游世界,当初的想法是什么?”毕淑敏回答说:我就是无比地想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很小的时候我看过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那时候就想呀!原来80天就可以绕地球一圈啊,我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后来,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旅行社广告,是乘船环球旅游,我就马上联系。那年是2008年,我数了数自己的稿费,觉得够买船票了,我就开始报名环游地球了,就出发了。 很简单,就是为了出去走走。而行走,就是为了自我的成长。有时候我们走了很远的路,花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只是为了成为自己。毕淑敏之所以吸引着一代代读者,是因为她从未停止过成长。 在乘船环球旅行后,她决定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非洲。毕淑敏告诉我:非洲是一个独特的大陆,是我们想象之外的一块大陆。随着我走的地方渐渐远了,距离越来越长了,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非洲对于我而言是一个特别陌生的地方,要去看一看,看看非洲的土地、动物和人。 2014年的一天,在注射了预防黄热病的疫苗、口服了预防霍乱的丸剂、怀揣着治疗恶性疟疾的青蒿素之后,毕淑敏踏上了去往非洲的旅程。对毕淑敏来说,因为“到非洲去是我从小的梦想。我从10岁左右有这个想法,到60多岁才得以实现,这中间跨越了半个世纪”。 想写下一个真实的非洲 毕淑敏曾说,“旅行有层次的不同,有点像我们到海边,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因此,年逾六旬的毕淑敏不惜涉险,也要写下一个真实的非洲。 初上“非洲之傲”时,她震惊于蒸汽机车的豪奢和优雅———“非洲之傲”的车票标价在1万美元到9万美元之间,有“流动的五星级酒店”、“铁轨上的游轮”之称,每节列车仅设两间包厢,车上所有供应都不逊色于顶级酒店。上车后,毕淑敏说,“我发现自己像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联合国中”,旅伴中有来自欧洲的豪门后代,也有亚洲新近崛起的商业精英,有些旅客已经走访过一百多个国家,有些旅客索性终年居住在豪华列车、游轮上。而列车行经之地,却有许多底层民众聚居的村落,餐车内的名流们举起银杯开怀畅饮时,车窗外经常围满了饥饿的儿童。 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毕淑敏的关注,她对车内车外两个世界做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不因财富而为不同人群贴上标签,她记录下了富豪们的优雅与教养、也没放过他们的空虚和侵略性,正如她深入贫民窟记录下那些日渐消失的文化碎片。为了实地探访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全球最大贫民窟———索韦托,毕淑敏宁愿签下“生死合同”,所有责任自负。 她曾经在书中写道:“很多年后我们猛然获忆起旅游片段,和金钱无关,和过度无关,甚至和旅途中碰到的人和事无关,只于心在某一瞬间的感动有关。” 她说,在非洲,非洲人民遭受的苦难很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南非人民一样,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宽容,在非洲看到这样的宽容让她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因为我们要时刻牢记的不是仇恨,而是宽恕。”她还谈到南非的曼德拉,“曼德拉那种与真相和解的态度,我们必须要知道真相,当我们知道真相后我们可以选择和解。我想这件事情,对于我的思想是非常大的震动”。 毕淑敏总是用文字睿智地先行一步地抵达一个更深邃的所在,呼唤着相似的灵魂,前来相认。 与非洲野生动物亲密接触 在非洲行中,毕淑敏走访了多个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基地,当地酒店将住客房间建在河流旁边,令旅客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前来饮水的野生动物。尽管有电网保护,络绎不绝的猎豹、犀牛、狮子、猕猴来到自己窗前张望,还是让初来乍到的毕淑敏感到心惊。这种前卫大胆的旅行方式,在国内从未有过。 在津巴布韦,导游带领游客去看一只正在进食的雄狮。不料雄狮竟然好奇地走到敞篷路虎车旁,与坐在最后一排的毕淑敏直视。“整辆车唯一的安全设施是女导游携带的一支AK47,狮子只需轻轻一跃,便可将车上的人拖下来。我和这庞然大物,距离应该只有一尺多远吧。它无与伦比的巨头,就在我的腿边晃荡。”毕淑敏在书中回忆说,好在狮子并无伤人之意,嗅了嗅轮胎便飘然远去。 毕淑敏说:“现在回想起来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最有趣的反而是一幅静止的画面。我们通常看到的非洲的动物不是在奔跑就是在打架,要不然就是出生入死或者吃一顿大餐,但是真正的动物在大自然里非常安静,它们自得其乐,它们有它们的生活,有它们的喜怒哀乐,在它们生活的自然里很和谐,这就是我觉得最有趣的事情。” 正在做南极之旅的准备 毕淑敏已经走了大概70个国家,她感觉走过的地方越多,就发现自己所知越少。 据我了解,毕淑敏正在做南极之旅的准备,还在看很多相关的书。她说:“我在想,当我在那儿看到很多浩瀚的景色,不知道会是激动还是说因为想了很多次就不会那么激动了。” 对于一个60多岁的人,去极地旅行无疑让人敬佩。可是毕淑敏认为自己不是去做行走极地那么高端勇敢的事情,只是做一个一般的旅行者去极地看一下,所以和真正的极地探险者还是有差距的。行走给她的启示,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去看这个世界上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到达的地方,在那里寻找一种更深刻的体验。 因为旅行,毕淑敏近几年的新书也都是关于行走的:《藏在世界的优美》、《非洲三万里》等,这对于喜欢她小说的读者来说有点小小的失望。毕淑敏通达地说:“我的确心心念我的小说,但是为什么现在花很多时间去旅行,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考虑。我现在60多岁了,像南北极比较遥远的地方,如果到了70多岁再去就太艰难了,也会给别人添好多麻烦。所以,趁现在手脚灵便,就先去旅行。我想我会继续创作小说的,那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