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丝绸之路简图 |
 |
本版稿件陈晓旻整理 |
主讲人 徐日辉 徐日辉,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要从事旅游文化、《史记》、秦早期历史、史前文明以及历史地理等领域的研究。现已出版《秦早期发展史》、《中国旅游文化史》等18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近日,徐日辉做客鄞州图书馆“明州大讲堂”,作题为《一带一路的伟大创举———从长安到罗马》的讲座,为我们解读陆上丝绸之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前身是“玉石之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出版了《中国———我的旅行成果》(被简称为《丝路》),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在汉代,陆上丝绸之路西起长安;到了隋唐的时候,起点向东延伸到了洛阳,横穿整个甘肃全境,经过青海、新疆到东罗马帝国,大约长度是7000多公里。 在漫长过程中,丝绸之路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它的前身,也就是说丝路最早被称为“玉石之路”。 玉石之路,基本上西起今天新疆东达殷墟(今河南安阳)。这是一条古代西域玉石贸易的重要交通线,所以叫做玉石之路。玉石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在陕西的姜寨遗址中就有用和田玉磨制的玉環等配饰。在距今4000年前夏朝时期的二里头也出土了用和田玉制作的柄形器。诸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人对外交流的时间达到了6000年。大大超过了我们对中西交流的传统认识。 前面我们是通过考古资料来推算玉石之路的起源。但是真正有文献记载的,应该是西周的周穆王,他是第一个喜欢长距离、大规模远游的帝王,也是唯一一位亲自到过西域的帝王。《穆天子传》记载了他一生到过的地方。 《穆天子传》所记录周穆王旅行的踪迹有迹可考。他的具体行程是从成周(今河南洛阳)开始,过漳水到钜鹿(今河北巨鹿县),然后北行,到达戎、胡之间地;然后又西行越雁门关,经内蒙古草原,到达今天内蒙河套地区;然后又沿黄河向西南前进,行程4700里,直到西域。 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创者 张骞出使西域有两个使命,一个是在匈奴右臂联合西域的一些小国家。第二个实际上就是军事目的,刺探西域的军事情报,尤其是军事地图。 张骞一生出使西域两次,第一次在公元前139年,当时带了100多人,从长安出发到陇西(今甘肃临洮)。他走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抓住了,被扣押了10多年。匈奴为了使张骞安心,按照当地风俗给张骞娶了一名匈奴妻子,直到他的儿子出生,才放松了对他看管,张骞乘机逃出匈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共13年之久。去时一百多人,回来只剩下两三个人,虽然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断匈奴右臂的目的没有达到,但却意外地游历和考察了中亚诸国,为汉朝开发西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军事情报。汉武帝之所以敢下决心开拓西域,打击匈奴,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张骞获得的军事情报。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非常风光,他率领三百多人的使团,带着金银、绸缎、牛羊出使西域,主要是劝说乌孙归汉,与汉联合起来共同打击匈奴。张骞到达乌孙后受到国王的盛情接待。公元前115年,乌孙国王派使臣带着十余匹乌孙马随张骞一起回到长安,并与汉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而这些匹马就被认为是汗血宝马。 张骞作为官方丝路的开创者,由于他的努力使中西交通有了空前发展,也与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西诸国有了更进一步的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外交家。当然也是丝绸之路上最杰出的开拓者。 文化使者玄奘西天取经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文化交流的大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前往西方求经的旅行者。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往西方求经弘法成为时尚,其间僧人多达数以万计,遗憾的是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未能留下姓名。在众多的西行高僧中,以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最为闻名。 玄奘(唐僧)去西天取经,早已经是家喻户晓。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由长安经秦州(天水)、瓜州(安西)、玉门关西向印度取经,长达17年,行程五万里,周游110国,其艰苦卓绝,九死一生,确实因为信念的支撑。 小说里面把玄奘出行写得很壮观。其实不然,玄奘实际上是“偷渡客”。当时唐朝刚刚建立,对出关的规定十分严格,特别是去西域一带。所谓“国政当新,疆场未远”,禁止百姓出西蕃。当时玄奘并没有出关的文书,所以河西凉州都督李大亮发现后,逼玄奘还京。玄奘正在为难之际遇到河西高僧慧威派弟子二人前来保释,随后两人又从小道护送玄奘出凉州才得以继续西行。其后又数次受到阻拦,“自是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是真实的写照,所谓“经途数万,备历艰危”。 玄奘西行异常艰苦,特别是在今新疆哈密以南30里的莫贺延碛沙漠。玄奘一个人在茫茫沙海中前行,五天四夜滴水未沾,又受风吹日晒,其艰苦之状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公元645年玄奘取经回来,带来657部经。之后又翻译佛经,前后19年,翻译75部,总计1335卷,并且把《老子》等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 玄奘回来之后,根据唐太宗的要求,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口述的方式,让弟子记录并整理成文,于公元646年成书,这就是誉满海内外的《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12卷,“亲践一百一十国,传闻二十八国”,附带十二国,共一百五十国。基本构架是:所游之地的位置、建置、幅员、山川、气候、物产、风俗、宗教、圣迹、传说、农商、货币、语言、文字、政治、法律等,虽详略不等,但多为亲身所践,真实可信。《大唐西域记》以其丰富的内容不但对中国而且对亚洲都有着重大贡献。 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的鼎盛 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就是隋唐时期,并成为世界瞩目的亮点。隋唐丝路起点在东都洛阳,然后向西行进,有三条道路,即北道、中道和南道。在敦煌汇合后又分北、中、南三道,继续向西方前进。 北道从洛阳起经西安、宝鸡、沿泾河向西北到达今天宁夏的固原地区,伴六盘山北麓西行至甘肃景泰、凉州穿越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中道从洛阳经过西安、宝鸡、陇县,翻越陇山然后抵达兰州到达敦煌。南线必须要经过宝鸡、函谷关,然后到达天水、南中、西宁,然后到达敦煌。敦煌是一个结点,为什么敦煌那么发达?为什么敦煌出土的文物那么多?为什么敦煌石窟那么有名?因为所有的交通线都在那个地方停下来。丝路的西段是在敦煌之后又分为北、中、南三道继续向西方推进。北道从哈密经过巴里坤,到达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最后到达地中海。而中道从吐鲁番最后到达今天的伊朗和波斯湾。而南道从鄯善、焉耆,然后翻过穹顶到了今天的印度北部,最后到达西海,就是现在的印度洋。 作为中西交流的大动脉,丝绸之路的畅通又关系着内地物质供给和经济的发展。丝绸之路发展到隋唐时,所谓“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唐代大诗人岑参的名句就是对当时凉州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 这儿还要提一个重要的人物———隋炀帝,丝路开通以来,中外交流最大的亮点就发生在隋炀帝时期。公元609年,隋炀帝西行经青海大都巴古进入河西走廊,然后与西域诸国会聚山丹山下,盛况空前。 西汉长安城与同期罗马城比较 西汉定都长安,并在此延续了200余年的统治。西汉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之一,都城长安曾与古罗马并列为古代东西方两大都会。考古发现汉长安城遗址面积为36平方公里,是当时罗马城的4倍。 与此同时,罗马人同样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甚至高出汉朝许多,例如:马赛克地面不仅汉朝所不具备,即便是1800年之后的明朝同样也不具备。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在西方人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在城市的规划中建有多个广场和圆形剧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