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究生毕业后这个小娘到陵园上班了

这份工作让她重新认识了生与死也改变了爱情观

  小赵很有文艺范儿。 龚国荣 摄

  □记者 滕华 

  

  大约10来年前,有部挺火的韩剧《葡萄园里的那男人》,讲一个博士扎根农村,研究葡萄种植技术。如今在阿拉宁波,有个小娘研究生毕业后来到陵园,干着一份“弹眼落睛”的工作。据记者了解,她或许是目前我市所有陵园全职工作者中,学历最高的一个了。

  文艺范儿的宁波小娘

  研究生毕业来到陵园工作

  一袭绿色的长裙、粗针开衫毛衣,直落的披肩长发。昨日,在位于鄞州区五乡镇的同泰嘉陵里,赵姚红出现在记者眼前时,就是这样的一身文艺范儿。

  1989年出生的小赵是个成长在江北慈城的宁波小娘,去年从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专业硕士毕业。来同泰嘉陵上班,是她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怎么想到去陵园上班?她回答得挺实在,“工作是爸爸牵线的,但说到底还是缘分。”

  小赵的爸爸今年61岁,是一名司机,因为私人原因,和一些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有着不少接触。去年6月,他得知同泰嘉陵在筹建抗战老兵纪念园,急需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人才,便向女儿聊起了这事儿。

  “有两个巧合,不得不说。”小赵告诉记者,一是她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刚好探讨的就是生命。“陈丹青的老师木心有句话特别打动我,他说,‘我所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这就是我以《生命的行过与完成》为题来为自己学业作总结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巧合,牵涉到小赵的家事:今年91岁的赵爷爷也是一名老兵。这段往事,让小赵的父亲一直很关注老兵。“每年各地有抗战老兵的纪念活动,爸爸基本都会赶去参加,希望能寻找到爷爷当年的一些故友;而我,也对老兵这个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可能当初决定来陵园工作,于心底而言,也有走近他们的一个初衷。”小赵说。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小赵第一次来到了同泰嘉陵,“跟花园一样啊,与想象中阴森恐怖的墓园完全不一样。”在与董事长沙力进行了一次谈话之后,她打定了主意,来这里上班。“他给我讲了一个也是1989年出生的同龄人的故事,是落葬在这里的一个年轻舞者。”站在那个年轻人的碑前,看着上面的墓志铭,小赵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冲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尽力精彩生活,我想这是对生命应有的敬意。”

  跨越生与死的那些感情

  改变了她的爱情观

  去年7月,小赵正式在同泰嘉陵设计策划部入职了,负责文案、策划、外宣、微信等相关工作。整个部门一共有3人,另两个都是90后,比她还年轻,主要负责设计墓碑样式。

  黎叔是小赵在工作中接触最多的一位祭扫者。一年半前,黎叔的妻子在这里落葬,此后隔三岔五,他就会来祭扫亡妻。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一个人坐着公交车前来,静静地站立在亡妻墓前。有时,他会将自己在家中抄写的《红楼梦》诗词展示给妻子看,然后点燃焚香;有时,他会带上小小的卡片机,放上一段妻子钟爱的越剧;有时,他会一边擦拭墓碑,一边聊聊家常,孙子考上哪所大学了,哪位亲戚遇到什么事儿了……

  黎叔这样的男人,是不是有点傻?“我也问过黎叔,为什么会坚持这么做?他的回答很简单,说在妻子去世前答应过的,以后一定经常来看她。”这份恒久的爱,让小赵格外感动,她一直向往这种“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感情,想不到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爱。

  小赵说,来陵园后所认识到的这些人,所接触到的这些事,让她重新认识了生与死,更改变了自己的爱情观。“都说现在是‘白富美’与‘高富帅’的时代,但我领悟到,最好的爱,其实就是陪伴。夫妻之间,可能更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契合。”

  在陵园工作,每日都与墓碑打交道,上面形形色色的墓志铭也会在偶然间触动小赵的心。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陵园里一名5岁女童的墓志铭,那是一个意外坠楼的悲剧。上面写着简单的几句话:我叫某某某,我来过这世界,希望大家都能喜欢我……一块小小的卧碑上,雕塑着一个可爱的米老鼠头像。

  “在我看来,每一块墓碑都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它代表的是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小赵认为现在自己所做的这份工作非常有意义,经她整理并制作的文案、墓志铭,如果能完整呈现一位逝者的历史,将是对逝者家人最好的告慰和传承。

  不太敢晒“朋友圈”

  期待同行中有更多年轻人

  每天早上8:30上班,下午4:30下班,正常双休。因为离家远,小赵住在公司在五乡镇上为员工提供的宿舍里。但年轻人总有爱热闹的心,“唯生命与美食不可辜负”的她,也时常到城区去逛街、享受美食。

  “说实话,个人微信朋友圈里,我不太敢晒墓园里的照片。”小赵说,在那么多中学、大学同学中,就她一个人来了陵园工作,以前也晒过照片,下面留言都是一片惊呆了的“啊,你在墓园上班?”言语间,是大大的不可思议。

  同学朋友聚会,小赵也会格外注意尺度,一般不会主动提起自己的工作。但相熟的朋友就是另一回事了,她们知根知底,倒是挺理解她,只是提的问题也难免透露出种种“外行”,比如“你们是事业单位?人家都说殡葬是暴利行业,那你们工资是不是很高?”对此,小赵就跟新闻发言人似的回复:咱就是一企业,收入并没外界想的那么夸张,在这里我只是从事相关文字工作,并不卖墓地、骨灰盒……

  “殡葬观念的改变,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对这些误会,我并不会真的往心里去。”她说。

  能得到父母家人的支持,小赵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但她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摈弃旧有观念,加入到殡葬行业中来。“像我们陵园,现在几十名工作人员中就有不少是80后、90后,大家为这个行业带来了不少阳光。”小赵说,生老病死,是一个人生命旅程的链条,服务于死亡这一环的工作人员也应该得到属于他们的掌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