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贺小珠讲解父亲的画。 |
□记者 陈晓旻 文/摄 昨日,贺友直“走街穿巷忆旧事”艺术展开幕式暨浙江省流动美术馆授牌仪式在北仑新碶街道西街的贺友直艺术馆举行。除了原来在二楼展出的贺友直创作的经典连环画,这次一楼共展出了54幅贺友直2013年绘的风俗画力作《走街穿巷忆旧事———贺友直画说老上海》。如约开幕的画展多了一份肃穆和庄严,大家有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以此缅怀这位半个月前刚离世的可尊、可敬、可爱的老艺术家。贺友直的夫人谢慧剑和女儿贺小珠出席了开幕式。 浙江美术馆:让更多人了解贺老作品 这是一组贺友直生前已经捐给浙江美术馆的作品,贺老曾经约定今年清明的时候来参加家乡的这个画展。他的夫人谢慧剑说贺老走的当天还在念叨今年清明要坐高铁来宁波,“只要他的艺术在,他的心就和我们在一起的。” 风俗画力作《走街穿巷忆旧事———贺友直画说老上海》是贺老在92岁高龄时创作的,他以超常的记忆和独有的“贺氏白描”描绘往事,回味人生,尺幅虽小而矩度雍容。当年的上海老城厢,可谓“十里洋场”,“街衢弄巷、纵横交错”,“五方杂处、客土杂居”,老先生将一切尽收眼底,又将一切放诸笔端。54幅连环画原作,以一图配一文的形式展出。在画面中,我们似乎跟着老先生穿行在十六铺码头、佛陀街的老正兴、九华堂卖画店、弄堂里的钱庄……贺老把百年上海市井生态百相描摹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不仅让读者走街穿巷忆往事,而且还能感悟人生和社会百态。 据介绍,2014年4月9日,贺老将这套《走街穿巷忆旧事》原作(共54件)、创作草图、文字稿,以及创作视频、出版物、衍生品实物等,捐赠给了浙江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感概万千,他说自己还在《美术报》任总编的时候就约请贺老的作品,后来贺老无私地把作品捐给了浙江美术馆,对贺老最好的纪念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贺老的艺术,传承贺老的艺术精神,所以浙江美术馆把流动美术馆的牌授予“贺友直艺术馆”,以后会把更多的艺术作品送到这里来,同时也会把贺老的艺术带到全省各地展出。 女儿贺小珠:父亲不许我们涂脂抹粉 张海天是贺老的二女婿,也是一位画家。他经常和老丈人聊艺术。他说贺老画《北仑新碶老街风情录》等作品时,之所以对这些题材那么熟悉,是因为对家乡充满了感情。贺老对艺术创作非常严谨,以前画《山乡巨变》时,贺老总是把头天完成的作品放在写字台抽屉的最上面,这样第二天打开抽屉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幅作品,以便发现问题。他经常说,创作一定要慢慢琢磨。贺老每次创作必定是拿到文学脚本后细细品味,深思熟虑后才下笔,绝不马虎。 虽然翁婿俩一个画连环画,一个画水墨画,但艺术是共通的。张海天回忆说,贺老经常鼓励他,要追求自己的艺术风格,要求自己每个阶段的作品有所区别,这样才会进步。“贺老的突然离世,对我们家人来说感情上确实很难接受,但他一生光明磊落,淡泊名利,体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社会担当和人生境界,他执着追求艺术的精神和他高尚的品格是给我们孩子最大的财富。” “诚实不虚伪,稳重不轻浮;认真做事,踏实做人,这是爸爸给我们定下的家训。”贺小珠是贺老五个孩子中个性和脾气最像爸爸的,因为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出版和展览等事情做得比较多,跟爸爸也更亲近,她回忆说父亲家教很严,“他不许我们涂脂抹粉、烫头发等,所以我们从来没有烫过头发。” “爸爸虽然严厉,但是特别喜欢开玩笑,到老了更是个‘老小孩’,他有时候会在我耳朵边用宁波话唱过去的童谣给我听,看我一脸惊讶地听不懂,得意得哈哈大笑。而且,他从来没有觉得我们长大过,什么都要管我们。有时我也跟着开玩笑过火了,他会忽然严厉地说,女孩子怎么能这样说呢!”贺小珠说,父亲对物质的要求很低,他常说“我不买房也不需要买车,画画一张桌够了,睡觉一张床够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也是他的生活原则,他最怕有人请他吃饭和应酬,最喜欢的是妈妈做的宁波菜。他说自己的生活是‘神仙、老虎和狗’,工作状态像狗一样勤奋,对待孩子和老婆可以耍耍虎威,喝点老酒赛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