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文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0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丝路贸易与中国古代白银货币

  船型银锭
  唐代银钱

  主讲人 周卫荣

  

  周卫荣,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钱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执行委员兼东亚区主委,中国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主任委员,英国历史冶金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著作:《钱币学与冶铸史论丛》、《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钱币学与冶铸史》。他先后荣获全国银行科技发展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5项中国钱币学会最高学术奖“金泉奖”。3月28日,周卫荣应邀来到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作题为《丝路贸易与中国古代白银货币》,分享他对中国古代货币的研究成果。

  开放的唐朝和白银货币兴起

  中国流通白银货币是从唐朝开始的,唐代是我们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中外交流频繁,明州港的开放就在唐朝。欧亚诸国开始全面了解中国就是在唐朝,今天在国外,华人聚居的地方大都称唐人街。

  当时,唐朝接受外域人在唐朝为官。史料记载在唐朝做官的外域人有3000人,尤其是波斯人,在唐朝拜官为相。史书上记载唐太宗拜突厥人为右武卫将军,还将衡阳长公主嫁给了他。

  除了文化交流,贸易更为重要。陆上丝绸之路很早就开始了贸易往来,但是成规模的还是从唐朝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则发端于唐朝。总之,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从唐朝开始的。

  丝路贸易是促进中国接受白银货币的途径和平台,尤其是海上丝路贸易是中国开始接受白银的重要途径。受朝廷的重视与支持,唐朝对外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到了唐德宗时,他的宰相贾耽撰写的《皇华四达记》中记载了当时通往周边民族地区和域外七条交通干道:一曰营州人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人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人回鹘道;五曰安西人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当然还有从首都长安分别通往南诏的南诏道和通往吐蕃的吐蕃道,一直到云南。以长安为中心,全国各地设置大量驿站,除了可以通邮,方便官员出行时休息,最重要的还是互通贸易。据《唐六典》记载当时驿站有1639所,其中水驿260所,陆驿1297所,水陆相兼86所。在唐朝,驿站无论是对陆上丝路贸易还是海上贸易丝路都起到重要作用。

  唐中期以后,海洋交通与贸易发展很快。借助海上航线,中国与南亚、西亚各国的商业活动增多,大宗海上贸易迅速发展。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国人有12万之多,有的史书上说有20多万人,这是根据贸易的规模统计的。这些外国商人带着香料、药物和珠宝,来中国换取丝织品、瓷器。为什么有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外国商人到中国来贸易最大宗的就是丝绸,中国的丝绸曾经风靡全球,阿拉伯人、后来的欧洲人都以穿戴中国的丝绸制品为荣。

  唐朝以前,中国货币主要是铜钱。唐开始,来中国做生意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越来越多,他们用银币进行交易。经过大规模的商贸活动,中国社会逐渐接受以白银作为货币。这就是白银在中国货币化的开启。中国古代早期的银锭或者唐朝的银锭就是来自于大宗贸易。而比较有特色的船型银锭则是在海上丝路贸易兴起后出现的。

  海上丝路与白银货币化的完成

  从唐朝开始白银货币一直到明代中期,白银在中国并没有取得本位货币的地位。我们说白银、银两主要是用于朝贡、财富储藏,还有围绕贸易展开的大宗贸易支付。

  货币的功能是什么?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财富、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当时在中国流通的白银主要是后面三个功能。在唐代、宋代和元代相当长时间里,一两白银要顶一千个铜钱,当然不同时候有点波动。当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白银到市场上怎么流通?唐宋元都是大的银锭,25两、12.5两,最大的50两。怎么用得动它?也就是住客栈、下酒馆,白银根本用不了。

  唐宋元海上丝路贸易一直是发达的。但是明代开国之初,实施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外国人到中国经商。东南沿海一带从宁波、舟山一直到福建那边,实际上没有禁住,因为开关了那么多年,一下子要把它闭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到了隆庆年间,明政府被迫宣布开关、解除海禁。为什么呢?一方面有国家税收上的考虑,更重要的还是沿海居民的要求。明代,东南沿海一带跟海外的贸易是非常多的。由于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远销海外,这样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而中国很少进口国外的商品。贸易年年顺差,如此积下了大量白银。

  著名经济史学家曾梁方仲曾做过一个统计,由万历元年到崇祯十七年,通过海上贸易各国合计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超过一亿元。明清史专家晁中辰估算,隆庆开放后的七八十年间,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的银元大约一亿元左右。明代中期以后,白银在中国逐步取得了本位货币的地位,不仅用于赋税、贮藏、国际贸易,还用于商品计价和日常支付,也就是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地位,完成了货币的五项职能。到明代中后期,尤其是万历以后,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就基本完成。

  鸦片战争某种意义上是争夺白银的战争

  到了清朝,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欧洲国家越来越多。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的茶叶买主。

  英国人源源不断从中国买茶叶、丝绸、瓷器,可中国对英国的工业产品不感兴趣、不需要,对它的技术也没有想法。泱泱中华什么都不缺,这样形成了大量的贸易顺差。据统计,英国对华贸易输入中国的白银,在1700年-1753年是1944万两;1760年-1823年猛增到3312万两。可以作为国际支付的硬通货的白银慢慢枯竭了。

  1758年-1762年中英贸易白银占比56%,跟中国做贸易还是依靠白银支付的。1760年-1770年这10年变化不大,占50%。到了1795-1799年,白银占比只有13%了,那跟中国做生意靠什么呢?主要就是鸦片。1823年以后,更是用大量鸦片换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大量鸦片入华,不仅危害大清朝廷的财政收入,还影响到社会稳定。

  最后清政府不得不让林则徐到虎门销烟,英国人就挑起了鸦片战争。某种意义上说,鸦片战争事实上也是争夺白银的战争。

  

  本版稿件记者陈晓旻整理

  大讲堂

  青铜文化与2000多年的铜钱史

  中国古代长期使用青铜货币,时间大概有2000多年之久。汉武帝时的五铢钱到了清朝还能使用,也就是前一阵发掘的海昏侯墓出土了十几吨(200余万枚)的五铢钱到了清代在民间还是畅通无阻,为什么?它有深远文化渊源在里边,这是最根本的因素。

  世界上各个早期文明地区大都经历过青铜时代,但唯有中国形成了自身的青铜文化。而青铜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的内核,不仅在青铜时代形成了青铜文化,同时还形成了独特的青铜价值体系,就是以青铜作为交换价值单位。

  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起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也就相当于夏文化的早期。经过夏商两代的应用与发展,在商末周初达到鼎盛。这个时期,人们熟练掌握了青铜合金的配比及多种复杂的铸造技术。凡是当时人们能想到各种形状的礼器都可以用青铜铸成。像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极其精美,制造技术也极其高超。

  青铜作为一种理想的合金材料,在中国社会几乎可以用来做任何人们想要的东西:兵器、乐器、农具、工具以及装饰品等等,青铜的用途得到广泛的认识。它的价值也就形成了共识,成为人人都想的财富。用于朝贡、赏赐、罚没、俸禄、支付以及大宗商品交易,整个社会形成对青铜的崇拜。

  中国的青铜时代与西方不同,中国的青铜时代从产生之时就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紧密结合、跟权力紧密结合。象征着社会地位、身份的尊贵。

  中国古代,有较长一段时间使用青铜货币,从经济因素来看,我国古代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农耕文化对应的就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交易量不大,通常采用物物交换方式,因此小额的青铜货币适应当时的经济方式。而国外的沿海地区很早就是以贸易为生的,尤其是地中海周边。历史概念的西方,主要指两河流域、地中海周边地区,那里靠海吃海,贸易发达。贸易通常是大宗商品交易,大宗贸易采用的交换中介当然价值要高,所以从一开始就选择金银为主要货币。

  我们国家大江南北盛产铜矿,尤其是沿江一带。沿江的铜矿不仅储量丰富,而且质地很好,便于冶炼。从商代开始,沿江的铜矿开始源源不断地开发。而中国金银矿储量相对有限,尤其是白银。白银不仅储量低,而且开采难度较大。中国白银开采比较晚,有考古发现的就是唐代江西的德兴周边。这就决定了中国长期选择青铜作为货币,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开始以黄铜铸钱,但那时铜钱已不是主要流通货币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