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文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梁祝故事
的前世今生

  宁波梁祝公园内的化蝶雕像。记者 胡龙召 摄

  大讲堂

  主讲人 段怀清

  

  段怀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曾在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福建卫视、杭州电视台等主讲文化、历史类节目,并在全国各地文化讲座、公益性论坛担任主讲人。在《百家讲坛》主讲《中国四大爱情故事》(梁祝传奇、孟姜女传奇、牛郎织女传奇、白娘子传奇)。4月9日,段怀清应邀来到天一阁书院·国学堂讲述《梁祝故事的前世今生》。

  梁祝传说究竟发生在何时何地?

  梁祝传说究竟发生在什么时代?或者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正式的历史文献当中出现了梁祝传说?

  具体判断梁祝传说究竟出现在什么时代,至少在学术上还不是很确定,但是就我们目前见到的文献来看,普遍的、比较集中的说法,是梁祝传说出现在晋朝。

  梁祝传说的发生地在哪里?跟中国的其他民间传说一样,有很多地方在争,但是,梁祝传说相对来说,它的现实性、真实性和生活性明显比较突出,也正因为此,这个传说的地域性也就更容易确定一些。最有利的一个地区,就是浙江,这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认同度比较高的发生地。

  浙江什么地方呢?在宋代的文献里,说祝英台是上虞人,梁山伯是绍兴人。这样乍一听跟宁波好像没什么关系,其实,梁祝故事跟宁波有两个关系,一是梁山伯在宁波做过官,一是梁山伯病逝在宁波。

  文人的参与,文人的改写,是民间传说得以流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文人的参与不仅仅把传说记载下来,更重要的一点是,剔除了原来民间传说里过分神神怪怪的色彩,加强了学术、文化上的现实性,增添了审美上的一些要素和色彩。在明代的文献里,除了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细致外,还出现了更多的细节,人物形象更丰满。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十八相送”,是最精彩最浪漫最让我们感动的部分。可是,“十八相送”的情节在什么时候才出现?非常晚,在民国初期才出现。

  今天我们提到这个民间传说的时候,题目叫《梁山伯与祝英台》,其实在这个故事生成将近1000年的时间内,梁山伯不是一个主角,是一个配角;今天我们确定传说的主题是爱情,可是在漫长的故事演化过程中,其主题是祝英台这个女孩子的忠义———就是把民间的男生、女生之间的两小无猜的非常纯真的情感故事,提升为当时的儒家主流文化思想。

  下面简单提示一下,较早的梁祝有关文献。

  第一份文献被学术界广泛认可,是南宋的宁波地方文献,叫《乾道四明图经》,上面记载了梁山伯墓是怎么来的。

  第二份文献,是唐初《十道四番志》,上面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如果这个是真实的,表明在公元8世纪左右,浙江地区就已经存在文献记载,同时表明,梁祝故事在民间口头传说几百年之后,已经有地方文献开始记载它了。

  梁祝传说南宋开始流传

  梁祝传说出现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面,只是在发生地或者比邻的地区流传。从什么时候开始向更广的范围传播呢?目前判断,在宋、明两代有向全国传播的历史痕迹。

  古代民间传说的传播大致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文人的改写,还有就是朝廷的参与。因为宋朝廷南迁临安(今杭州)之后,宁波第一次距离政治和文化中心如此之近,发生在宁波的故事,自然会很容易流传到京城。据说南宋有一个皇帝很有文化修养,他喜欢请一些说书人或者太监,讲一些民间故事给他听。所以梁祝传说也开始传入朝廷,为以后向更广范围的传播打下基础。

  到了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出《祝英台》一文。其中说到,祝英台和梁山伯都是东晋人。后梁山伯去到祝英台家里,才知道祝是女的。“归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怅然若有所失。后三年,梁为鄞令,病且死。”两人之间有七年的情感联系。马家显而易见是在宁波的,祝英台出嫁是从江上走的。其中有一个情节,祝英台问这是什么地方,有人告知。祝英台一听马上知道,说梁山伯就葬在这里不远的地方,就让船靠岸。非常有价值的是,就是在这一个文献结尾,冯梦龙记载了在江苏流传的另外一个文本的梁祝传说,他提到一点,梁祝死了之后,有花蝴蝶出现。在江苏的宜兴地区,出现了这样的说法。

  梁祝传说化蝶细节的演化

  梁祝传说里面有两个细节让大家感觉匪夷所思,或者说背离我们的常识。一个是哭墓,祝英台跳到坟墓当中,然后坟合上,这个细节怎样理解。另外一个就是化蝶,化蝶我想这个比较好理解,完全是艺术化的一个想象和改写。这是因为有了化蝶非常沉重的故事结尾,令人非常痛惜和感伤的情感故事,就演化成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自由,或者拥有一定的自由度,或者拥有一个浪漫的可能性的故事。

  化蝶的细节是怎么来的?冯梦龙的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蝶飞起来是有一个过程的。祝英台出嫁的时候,穿的是比较鲜艳的婚嫁的衣装,当知道因为风起云涌船不能行时,她下去哭泣,也是偶然发生的事件。也正是在那个时候,风雨交加,梁山伯的坟墓也许是失修或者是其他原因,真的塌陷了。祝英台也许是极度悲痛,跳了进去。她也没有想到不能出来了。她身边跟随的人,赶紧抓她的衣裙。因为风很大,抓下来的衣裙碎片在风中飘起来了。慢慢地随风飘,飘到西边,又慢慢地落下,最后看上去像一只彩蝶。这样的推演是有一定的艺术逻辑性的,不是一下子从坟墓里飞出来两只蝴蝶。

  某种意义上讲,在日常生活和现实层面,汉民族缺少浪漫的文化,可是在文本形态里,汉民族又是一个非常向往自由、向往浪漫的民族。我想说什么呢?就是突破和遵守,传承和创新,其实在汉民族文化当中,一直存在这两个方面。

  其实这样一种改写形式,在中国古代的故事审美和文学审美中非常普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般在把在人间没有能够实现的理想或者梦想,最终都要用一种方式来改写或者转化。一对恋人在人间不能够结成夫妻,到了阴间或者天堂,就可以化作比翼鸟,或者转化成连理枝或者转化成化石。

  梁祝传说的现代主题

  现在对梁祝故事传播影响最大的大概是两个文本。一个是越剧,另外一个是小提琴协奏曲,在20世纪,对梁祝故事的传播影响最大的是这两个文本。两个文本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基本结构和基本主题包括审美是参照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因为越剧已明确把梁祝故事主题确定为爱情。

  一直到今天,梁祝传说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里面,超出其他的一些民间传说的,它有非常独特的现实意义和审美意义,为什么呢?有一些东西,现在基本上被我们忽略了,或者说不被那么重视了。因为祝英台想实现的东西,都已经实现了,成为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认同的女性权利的一部分。所以当年祝英台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所作出的一系列举动,其前卫意义和先锋意义在今天被淡化了。

  我觉得女性读书是祝英台为中国女性争得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权利。自由恋爱是梁祝传说的另一个现代主题,这是在一个现代的审美语境中,附着在梁祝传说当中的一个主题。而青春的叛逆,对知识的追求,对自由恋爱的向往都是人类永恒的天性。

  世界语境当中的梁祝传说

  东亚国家在文化传统上跟我们的文化有一定的相似度,所以梁祝文化到他们那里能够传播并不让人感觉奇怪。但梁祝传说进入到跟中国文化差异比较大的欧洲文化语境中又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呢?这是所谓的戏剧《蝴蝶爱人》,或者说《蝴蝶情人》。

  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周总理去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跟着一起去的还有我们浙江的女子越剧团,因为当时的欧洲人,对中国特别是新中国缺乏了解。在会议中间,越剧团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可是在写节目单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确切地翻译。如果逐字翻译,当地人会一头雾水。据说当时周总理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说下面加一个副标题“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这个西方人都知道。

  把梁祝传说简单的翻译成“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有它高度的合理性的。

  本版稿件记者陈晓旻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