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抗争》 |
 |
《海岛上的儿童》 |
 |
人物名片: 楼宇浩,1970年生人,1993年起从事企业摄影工作,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曾获首届浙江省“摄影十佳”、连续三次获得宁波市“十佳摄影”称号、三幅作品获得“亚洲风采”银奖、作品两度入选国际影展……其中,他凭着接地气的作品《漆彩人生》拿到的中国摄影金像奖,是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也是宁波摄影家第一次获此殊荣。 |
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把深沉的目光投向生活,投向自然,投向历史的时候,我们就会感悟到生命的灵动和天籁的和谐。 ———这是我市著名摄影家楼宇浩在汇港美术馆的最新摄影个展《存在》的前言。这次影展共展出四十几幅作品,影像题材来自于工地、海岛、船厂。这是一个不起眼的群体,他们的微小,甚至让我们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但他们的笑脸朴实无华,展现着人类最本原的亲切和友善,真挚感人。楼宇浩说:“正是他们用自己厚重的身影,一种刚性的力量,以及特殊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深深地触动了我,促使我一次次靠近他们、融入他们,透过镜头来解读他们的存在。他们让我的摄影作品血肉丰满。他们的存在,更使我理解了什么是平等,什么是知足,什么是宽容,什么是感动。” 楼宇浩秉承和坚持的正是这样的人文纪实摄影。 记者 陈晓旻 定位 最打动我的人就在身边 楼宇浩是北仑发电厂的一名普通职员。记者问他,为什么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普通的劳动者?他说自己从小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周围都是普通的劳动者,这里有最鲜活的生活,有最真实的感动。 楼宇浩的摄影作品很有画面感,有着绘画的元素。果然,他有美术功底。小时候,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摄影家,那时的梦想是成为画家。 上世纪90年代初,楼宇浩进入北仑发电厂。“当时厂里需要一个摄影师来记录工地上的情况,但开始那几年也就是单纯的工作而已。1997年前后,有一大批记者来电厂采访,一个新华社的记者问我想不想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之后我就去北京新华社培训了一个月。”那次从摄影基础开始学习的专业培训,打开了楼宇浩的眼界。 他很强调眼界这个词。他忽然明白:我要有自己的创作,而不是简单的工作记录!他开始实践,并跑到各地去搞创作。可是每次看到自己拍的照片,他都不满意。 直到有一次,他看到了巴西著名摄影师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的《劳动者》系列。“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意识到自己工作的环境就是一个‘金矿’,最打动我的人其实就在身边。” 当时整个北仑都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从港口到电厂,从不断拓展的街区到开发中的工业区。到了2000年前后,他便下定决心,将电厂里的油漆工作为自己的拍摄对象。“选择油漆工作为我的摄影作品的主体,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种缘分。因为电厂的建设过程中,会需要大量的油漆工作。最初吸引我的是那些厚重的色彩,和大工业的设备在一起有一种刚性的力量。真正和油漆工们接触,发现他们艰苦的条件下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一下子被感染了。” 坚持 十余年拍摄油漆工 为了拍摄好油漆工这个专题,楼宇浩经常跟拍在电厂干活的油漆工群体,来到他们居住的简陋窝棚,和他们一起吃饭、拉家常,玩游戏。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内心都很质朴,也把楼宇浩当成朋友。“越是靠近他们,我越是想用摄影把他们展现出来。无论工作条件怎么辛苦,他们永远保留着对生活的热爱。” 楼宇浩回忆起油漆工高空作业的辛苦和危险:“早上6时,油漆工们就要沿着240米高的烟囱内部的旋转楼梯往上爬,要爬一个小时才能到达顶端。然后工人们一路往下刷,下午3时收工的时候已经疲惫不堪了。为了拍摄在240米高烟囱上面干活的油漆工,我要徒手攀登一个多小时才能登上240米的烟囱顶端,这一个多小时的攀爬之路异常辛苦与枯燥。我就想象着这群快乐的油漆工每次是以怎样的心态行进在这条危险的道路上。我攀伏在烟囱顶端,一边近距离观察他们做着除锈、打磨等又脏又累的活,一边跟随拍摄。几个小时下来,我浑身是汗,沾满油漆和灰尘。但是,最让我满意的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这一拍就是十余年。 楼宇浩对摄影的坚持有一种“工匠精神”。他说自己也不知道会对油漆工拍那么久。心里只是想着,既然做了,就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他要在冷冷的大工业机器设备的环境中拍出火热的生活,用大场景里的小视角和普通工人的画面来反映时代。 十余年的累积,上万张的主照、特写、全景、环境照等,他从中挑了不同场景的20幅照片,作为《油漆工的故事》组照,参加了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评比,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漆彩人生》是一组走基层、接地气的优秀摄影作品,为美丽中国梦添上绚丽的色彩。楼宇浩精到地运用摄影艺术中的色彩语言和构图语言,为工业题材摄影中的艺术表现进行了成功的探索,题材、技巧、形式达到完美的境界。” 存在 尊重镜头里的普通人 在我看来,楼宇浩的摄影创作像是写长篇小说,因为他的照片比较注重人的形象精神状态的塑造,具有一种文学气息,看他照片中的人物,都有一种生命的张力,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在楼宇浩看来,是镜头中的人们让自己的摄影作品血肉丰满。“他们的存在,更使我理解了什么是平等,什么是知足,什么是宽容,什么是感动。生命中不可缺的是热情,只有充满热情和执着信念的人,才能永远带着快乐;只有坚守心中的热情,才能保持自己的方向,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 这次展出的《存在》系列,拍摄的都是来自海岛的普通人。有海边劳作的渔民、有造船厂的工人、有悠闲的海岛居民,有海滩玩耍的孩子等,质朴而热情。楼宇浩的很多童年记忆就来自海岛,这是他关注的又一个题材。 和拍油漆工题材一样,楼宇浩会很多次去同样的地方拍同样的人,比如舟山枸杞岛的老邱。第一次见到老邱是在十多年前,看到他家的孩子可爱,楼宇浩就上前和老邱聊天,聊得投机,说给你们拍个全家福怎么样?免费的。老邱说,你们拍照的都是拍了以后见不到照片的,人也找不到了。而楼宇浩每次都会主动把拍好的照片冲洗出来,寄到人家家里,或者亲自送过去。 老邱接到楼宇浩给他们拍的第一张照片可激动了,他连声说没想到楼宇浩是个信守承诺的人,而且还拍得那么好。至今这张照片还挂在老邱家的墙上,只是照片里的孩子如今都已经成家了。老邱也成了楼宇浩的朋友,楼宇浩只要去枸杞岛,都会去看看他。 “不能随意拿起相机就对着陌生人拍,也不能以俯视的姿态来拍摄这些普通人,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所以楼宇浩每次拍摄之前都会征询对方意见,如果不愿意,他宁愿不拍。“也只有跟拍摄对象熟悉和被认可之后,你才会更容易发现他们真实的情感。” 决定性瞬间 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楼宇浩的一位20多年的同事兼朋友告诉记者:楼宇浩在一边拍照时,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因为他是最懒的人,举镜头的时间最少,可是他的好作品最后总是最多的。 摄影最大的乐趣在于不停地按动快门,把本来一去不复返的瞬间捕捉下来,固定在历史中。 法国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曾经提出“决定性瞬间”,他认为,世界凡事都有其决定性瞬间;他追求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风格,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并使其成为永恒。 然而,要在摄影中把握光线、构图与感情相一致的瞬间是件多么有难度的事情。楼宇浩的经验是学会思考,每次拍摄出发之前一个星期,他会数次思考、设想最佳方案。楼宇浩经常会利用在家打扫卫生的时间来捕捉摄影创造的灵感。一个经常思考的人,他的灵感要比普通人多。楼宇浩在打扫卫生时,其实也是在清理自己的思绪,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常会冒出各种离奇的想法,有时候更像一个好奇的孩子,把所有的拍摄专题陌生化,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突然间会冒出一些新鲜的东西,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就这样,他把最终的拍摄方案锁定下来了。也因此,楼宇浩的作品通常是一步到位的,几乎不需要后期处理。 楼宇浩认为,设备没那么重要,眼光和视角更重要,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应该可以预感下一秒将要出现什么,能够精准地把握瞬间。这次展览中,有一张《海岛上的儿童》,中间的孩子有力地举起右手忽然开心呼喊,动作只出现了短短的几秒,可楼宇浩预感到了这一瞬间,并拍下了这张充满故事和想象空间的照片。 海岛的生活在变化中,海岛的孩子也越来越像城里的孩子变得安静了,那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充满野性的画面也越来越少了……楼宇浩有些遗憾地说。 是啊,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