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书的认识 书为何物?好书会庇护你。陈丹青和毛姆,所处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的两个学者,同时讲到了书是你的避难所,是可以让你安静的房间。读书让人不再狂躁,让人安宁下来,大致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每个人对书的感受不同。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莎士比亚,书可以是阶梯、慰藉、阳光等等。且让我用食物的“色香味”来形容。 晚清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是绍兴人,他觉得书就是自己的“亲密爱人”。 当代著名的小说家阎连科一次谈到读书,他说对外国文学很有兴趣,他说那时看外国名著纯粹都是因为书的封面上有演员费雯丽的照片,这么漂亮,这是什么书一定要看看。从而吸引他慢慢步入了外国文学殿堂。 我们常用来形容读书人家为书香门第。古书真的有墨香,还有装书的柜子的木头香。历代不止一个学者提到,读书要有清静的环境,一定要有花香,还要主动焚香。 还有一个就是桂花香,古代关于读书题材的东西,往往都会跟桂花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因为桂花香意味着读书有出息、有成就,“农历八月桂花香”也就是高考揭榜的时间,所以考中状元、考中进士就叫“折桂”,所以桂香,是以前一般老百姓很认知、很广泛的东西。 光绪年间的一个茶盘上印着“诗书滋味长”五个字。一个贡盘上面印有一首诗:“读书有味聊忘老,此意谁云只放翁。”放翁就是陆游,字放翁。还有一个很大的罐子,上面写着:“读书须玩味,为学在精神。”书中的精髓,要靠你慢慢地仔细地琢磨,才能体会出来的,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大家都知道绍兴的“三味书屋”。那么在古人传统里面“三味”是什么意思?他们觉得好吃的东西有三样,古今经典著作,就像我们吃的米饭一样。而读书,就像肴馔,就是各种各样好吃的鱼肉,各种好吃的菜。还有《诸子百家》就是醯醢。醯醢是什么?它指的是调料,以前古人烧菜用的调料不像现在是现成的,以前用的调料都是自己家里平时预先做好的,比如肉泥酱、大豆酱,到时候再用上去,所以《诸子百家》就是各种各样好的调料,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读书为了什么?从古到今,主流认识是读书想谋个好的前程。我真觉得以前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公平的制度设计,不靠爹、不靠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完全靠自己努力,考中进士以后就去京城当官,是相对公平的。为什么说相对呢?你算过读书做官的成本吗?你完全脱产,你不用赡养父母,不用供养家庭,让家庭供养你的话,不得了的成本。所以科举考试尽管公平,但是一个很大的条件限制就是财力。 “读书自得”,读书的好处,只有自己知道,大致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其实是为了知书达礼,读书明礼,做一个文明的、有素养的人。 曾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谈到过自己的读书体会。他说有时候半夜醒来会想到,这一段时间荒废了,没读书,感觉人是不是在堕落了? 据说胡适也有类似的想法。有一阵日子,胡适很喜欢打麻将,天天打麻将,回来之后就想,你这个畜生,今天又打麻将,又没读书,明天一定要改正。但明天朋友一叫“三缺一”,他又去了,回来又骂自己。所以你看,连续三个月他都在打麻将,天天在骂自己。人其实都是这样的,总有一段精神低落的时候,或者放任的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 还有一种认识,感觉读书是最快乐的事情,当然我们现在在座的,你的孩子有没有感觉到快乐?有一个最近出土的将军罐,正反面都写着:“读书之乐乐无穷”。 前两天无意中看到戴望舒的诗,我觉得“巧克力和音乐更配”就适合这个情调。 “问我欢乐何处在?窗前明月枕边书。”前人对于窗前读书,是无比亲睐的。最后还有一个就是灯下读书,多么温馨,多么安宁。 读书就是让自己快乐,我这里引用一下陆游的诗“不强所不知”。这是世界名著,这是诺贝尔获奖作品,我一定要读懂它,没这个必要,不要勉强自己。读书一个很大的前提,不勉强自己,不为难自己。 还有前人眼里,读书声是最好听的声音。上千年的好声音,就是读书声。 绍兴一个祠堂里有一副对联:“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这个家族要赢得邻里乡亲的尊重,多行善,要好儿孙有出息,必读书。 宋代的欧阳修,家里很穷,父亲死得早,母亲从小教育他,买不起纸怎么办?地上铺一堆沙,抹平了以后,拿着芦苇杆在地上写字,写完字以后再抹掉,再写。“义方教子”,就是只要你有这个认识,你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有成效的。 对读书重视到对读书崇拜 归根结底,书、知识,是谁也夺不去的最好的财产。“吾家无厚产”,我家里没有很多的资产,但是有书,“经史作良田”,家里这些藏书,就是最好的土地,可以靠着它来谋生的,讲的就是一种对书的作用的认识。 一个传统的例子,就是“渔樵耕读”,关于这个题材的东西很多。为什么?我们的前人始终觉得读书就是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你这个家庭要可持续发展,家庭成员一定要爱读书,并去创造自己的产业,而不能靠祖上留下的财产来维持,那一定是不能长久的。 到了清代,几乎每一个皇帝,除了顺治以外,都留下过读书的形象。跟历代皇帝比,清代皇帝确实是最重视读书的。 所以出现了大量皇帝读书的画像不奇怪,康熙的、雍正的,乾隆的……乾隆读书很用功,反而乾隆的找不到几张。有一张嘉庆和道光的读书像。远看像是一个人。 清代以后,头面人物对自身形象很注重。我们现在有自拍照,那个时代没有,好不容易西方的照相术传到中国以后,给这些体面的人照相的时候,他们要千方百计留下读书的映像,因为读书是他们对自己身份的定位认知。 中国古代传统里,还有读书的“形象大使”,一般人都没有意识到。我发觉,在民间自发选举出来的读书“形象大使”,就是五个孩子,五子登科。以前孩子多啊,让5个孩子都考上,类似像现在就是都考上重点大学。5个孩子都考进进士,登科就是进士。历史上“五子登科”讲的就是燕山窦氏有5个孩子,在桂花树下教孩子读书,后来都考上了,所以这个典故被称为“五子登科”。 对读书的重视慢慢又演变成为对读书的崇拜。大概到了明代,民间开始信奉跟读书有关的神———文昌君(或称文昌帝)。从清代嘉庆年间开始,朝廷下令在所有县城建文昌庙。后来有文昌庙的街往往被称为文昌街、文昌路,到现在还有,我们宁波就有文昌街。这个文昌就是主宰读书人命运的可以供你膜拜的神。 从爱惜书延伸到爱惜纸张 古人认为对书要爱惜,后来慢慢延伸到对纸张的爱惜。 明代的《阴骘文》里面有一大段内容,写到对纸张、对书的爱惜。其中写到废纸不能随便扔的,你要捡起来,别人的废纸你要买回来,到家后要洗手、沐浴,把那些纸放到专门的香炉里焚烧,恭恭敬敬的焚烧。这个时候你会得到好报的。 但是,你对纸不爱惜,会受到上天惩罚的,“慢字纸功”就是指对纸、对书不爱惜,把它垫在屁股底下,下雨天没带伞,书放在头上挡雨。最明显的是中秋节过了以后,还回来的书,上面都是油脂。这些做法都是要受重罚的,比如生毒疮,受人欺凌等等,当然这有迷信成份在里面。 本版稿件记者陈晓旻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