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FP供图 |
□记者 吴震宁 通讯员 孙巍栋 丰燕 质疑点心店使用了“假羊肉”,三名食客与老板起了冲突,还闹进派出所。经调停,双方最终和解,但没想到三名食客的尿检吗啡检测呈阳性,原来他们吃的烩面里添加的羊油汤料用了罂粟壳。最终,开点心店的老板因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犯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慈溪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半年,并处罚金5000元。 食客与老板起纠纷进了派出所 河南男子闫某在慈溪新浦镇某村经营着一家点心店,主要卖河南烩面。去年11月19日中午,店里来了3名男子,点了一盘凉拌羊肉、一盘黄瓜花生米和三碗烩面。 “羊肉是假的。”吃完饭,其中一名操着慈溪本地口音的男子说。面对质疑,闫某本想用玩笑话带过:“可能是假的,反正是在你们本地人那里买的,真假也是你们本地人。”不曾想,该男子一听老板如此回话瞬间被激怒了,说话语气也变得非常冲。两个人互不相让地争吵了起来,手上也开始拉拉扯扯。见状,与男子同来的另两人立即相帮,正在店里打工的闫某外甥小苗一看这架势,生怕自己舅舅吃亏,也上去帮忙了。 为了尽快停止这场“拉扯战”,闫某报了警。于是,这几个人都进了派出所,所幸,经调解,双方很快达成一致,各自的医药费自负。事情至此本该算圆满解决了,谁想,这三名食客的尿检吗啡检测居然全部呈阳性,难不成他们都是“瘾君子”,故意闹事? 店老板炸羊油时加了3个罂粟壳 “我没有吸毒,绝对没有,也没有吃药!”面对民警的询问,三名食客都予以坚决否认,“今天中饭吃了羊肉、花生米、烩面,可能是吃了点心店东西的缘故。”他们怀疑是点心店吃的东西有鬼。 次日,慈溪市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对闫某的点心店进行了检查,并对店内的羊油汤料予以送检。经浙江省食品药品检查研究院检验,送检的羊油汤料中检出含量为12ug/kg(微克/公斤)的罂粟碱成分。 “七八月份的时候,有个抓黄鳝的人到我店里来吃面,那人以前也来过几次。吃好后,他跟我讲我的面条烧得不好吃,说完就从口袋里拿出4个罂粟壳,说放了这个就会好吃的。当时我也没信,就把它们随手放在厨房间的抽屉里。”闫某说。 就在案发10多天前,闫某无意间拉开抽屉发现这4个被遗忘的罂粟壳。想起当时那人说的话,他就想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做出好味道来吸引顾客。于是,炸羊油时,闫某就把3个罂粟壳加了进去,再把炸好的羊油加入羊汤。之后,等客人来店里吃饭时,他就在面条里放些羊油汤料。“没想到,17日我开始试售‘秘密’烩面,2天后就出了打架这事。我不敢多放,怕万一对身体有害。”他说,“还有1个罂粟壳不知道去哪了,应该被弄丢了。” 近日,慈溪法院审理此案,最终,闫某因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半年,并处罚金5000元。 罂粟壳提味增香只是个幌子 那么,在坊间盛传的“在食品中加入罂粟壳能增加鲜味”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记者了解后得知并非如此。 罂粟壳是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含有吗啡、可待因、罂粟碱、蒂巴因、那可汀等生物碱类物质,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吗啡、可待因和罂粟碱,这三种化合物在罂粟壳中的生物碱类物质的含量最高。罂粟壳是鸦片提取原料中的一部分,其中就含有吗啡等鸦片成分。长期食用含有罂粟壳的食物,不仅容易成瘾,还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并可能造成慢性中毒。造成这些影响主要源于罂粟壳中的生物碱类物质。 罂粟壳本身并没有什么味道,还略带一点酸涩的苦味,所以,“用罂粟壳提味”的说法是完全讲不通的。“罂粟壳提味增香是个幌子,最多是心理暗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曾专门做过一个双盲实验,分别将罂粟壳和香果等按照高低剂量加入麻辣火锅、清水火锅中烧煮半小时以上,结果试验者并没吃出味道上的差异。 网上还存在另一种说法:“在食品中加入罂粟壳是为了防泻,由于罂粟壳具有止泻的作用,而添加罂粟壳多是火锅这种容易引起腹泻的食物。”诚然,罂粟壳具有止咳防泻的药物作用,也是国家允许的药物成分,在多种止咳药物中都含有罂粟壳的成分,然而,罂粟壳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剂量。对于这一要求,由食品企业添加到食品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国家监管当局明文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