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岩 “5月9日,郑州62路公交车上,一对男女忘情搂抱调情,旁若无人地秀恩爱,令车上的乘客不忍直视。20天前,也在这位62路车长云悉的车上,一对年轻情侣相拥接吻长达半个小时,车长从监控中确认两人有失仪动作,启用语音提醒,哪知好心提醒并不管用。 5月10日《大河报》 对于这对在公交车上热吻的情侣,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反对,甚至有乘客给予他们“不要脸”、“不是东西”、“没有教养”的评价。这对情侣的热吻,从报道表述来看是有点过头了。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乘客的反对也在情理之中。 “公共场所秀恩爱”的热议,其实映射了很多社会现实。有观念的碰撞,有道德的约束,有底线的坚守,有理念的更新等诸多问题。街头热吻在一些西方国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看到的反倒是人间最美的情愫,为什么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成“不要脸”了呢?观念的碰撞与交织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也需要市民能够更新观念。 想起小的时候,看到电视机镜头里的芭蕾舞和超短裙或者是健美操比赛,农村的观众都不好意看,说这是道德败坏,要捂上孩子的眼睛。而如今怎样?现在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想必已经完全没有了不好意思,更无人指责道德败坏了。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视角之下,在不同的观念之下,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看到的就是不同的结果:几十年前芭蕾舞是“耍流氓”,几十年之后就是美的艺术了。 我们不妨也用发展的观念与眼光,来看待“公共场所秀恩爱”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年轻人要把握好“秀恩爱”的方式和尺度。当“秀恩爱”成为“耍流氓”代名词的时候,无疑也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你们热吻的地点在什么地方,可以在公园里,可以在广场上,也可以在公交车上,但是要尽量回避懵懂的孩子,要尽量回避岁数大的老人。孩子还不太懂,而老人则是观念问题,不能因为自己的“秀恩爱”给他人造成不适的感受。还有行为尺度的问题,无论是“头抵头”的亲昵还是热吻,都不能旁若无人,不能以为在自家的床上。 一旦把握好了方式与尺度,“公共场所秀恩爱”就也有可能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