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流 “号贩子”和“网络医托”将要被专项集中整治了。13日,记者从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官网获悉,《广东省集中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方案》已于近日印发。《行动方案》明确,广东要建立“号贩子”黑名单,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同时,为防范炒号,将取消医生个人手工加号条。 5月14日《信息时报》 “号贩子”屡禁不绝,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加剧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而看病难、看病贵,首当其冲的是“挂号难”。可见,广东拟将“号贩子”列入失信黑名单,并取消医生个人手工加号条,具有示范意义。然而,笔者认为,该入失信黑名单的,还有权力“号贩子”。 事实上,“号贩子”屡禁不绝,首先是因为老百姓都愿意到大医院看病,但这些医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挂号制度,使“号贩子”有机可乘。同时,由于有关部门没有建立标本兼治的管理制度,加之部分医院内部管理也存在一些漏洞,医院保安、保洁员、甚至医护人员,同“号贩子”之间形成了一张关系网,共同倒号敛财。再者,公安、卫生等管理部门,没有建立起严厉打击“号贩子”的制度,“号贩子”违法成本太低。此外,公立医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分级诊疗制度,百姓看病习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特别是,公立医院“人情号”、“关系号”现象比较突出,催生出权力“号贩子”。相比普通的“号贩子”,权力“号贩子”的行为更隐蔽,打击难度更大,其危害性也更大。中科院调查报告显示,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了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可见,公立医院等优质公共资源,成了权力独享的“奢侈品”。 作为公共产品的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最基本的原则就应该是“人人平等、一视同仁”。公共医疗资源本来就有限,如何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到最该用的人群身上,这才是医疗机构需要思考的命题。如果一味地把优质资源集中到某些特定的人群身上,那么势必会产生医疗不公。因此,应敢于对特权说“不”,严厉杜绝“人情号”、“关系号”现象,铲除权力“号贩子”的生存土壤;“特需病房”、“特殊护理”等优质服务,面向全社会开放。特别是,必须进一步改革现有医疗体制,均衡配置公共医疗资源,强化公立医院面对大众服务的公益性,彻底消除医疗不公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