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几百个钉子做成的“犀牛”。 通讯员 李施栋 摄 |
□记者 周科娜 李臻 通讯员 李燕妮 就地取材,可建造在沙漠中的房子;既可收纳又能遮风挡雨的旅行包;易搭易拆的能提供临时住所的弹性建筑;用了几百个废弃铁钉手工打造成的犀牛雕塑……昨天下午,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6届艺术专业毕业作品展在宁波帮博物馆展出,吸引了不少企业驻足洽谈。 不少作品体现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 现场记者发现,今年毕业设计最大特色,是在设计领域提供一些社会问题解决方案。 宁大科院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张凯、孟越设计的模型《路的尽头———沙漠实验性住宅设计》旁,吸引了众人观看。孟越同学讲述了作品的设计理念:“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沙漠化现象,我们想到在沙漠中用沙子造房子,利用沙子填充做沙袋的形式就地取材。在沙子中加入黏土和稻谷,形成沙墙,将建筑单体和植物配合沙墙里,从沙漠边缘不断向腹地推进,最终覆盖整个沙漠。” 胡家元、庄蕾同学设计的《视·界———视障者官感交流与体验中心》,着眼于当下盲道乱占、视障者缺少公共活动空间等问题,为视障者设计了一个艺术交流与体验中心。“这是一个可以让视障者朋友们进行声乐表演、工艺品制作等艺术交流的场所。我的一个朋友是盲人,我了解到了他们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我用黑布蒙住眼睛,当了一个月的盲人。”庄蕾笑着告诉记者。 400多斤的“铁钉犀牛”有人上门求购 刚进展厅大门,一头气势轩昂的“犀牛”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是宁大科院艺术品陈设专业朱晶贤,用从拆迁工地搬回的几百个钉子、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打造的。 “我老家在嘉兴,放假回家时经过一片拆迁工地,里面有很多建筑垃圾,我看到了很多废旧钉子堆在一起,好多已经生锈了。扔了的话,只能当成废品,不如捡回来,进行设计后,让它成为一件作品。”朱晶贤考虑再三,于是分多次,将几百斤的废铁钉捡了回来。做什么呢,不如做一头犀牛吧。“金属适合体现犀牛粗糙的肌理,冷色调也能体现出动物的凶猛的个性。”于是,他花了2个月做设计,又花了10个月来坳支架、安装铁钉。 这些铁钉都是用手工弯曲,然后焊接到支架上。为了让作品显得更厚重,他用木炭将每个铁钉熏成亚光,然后再上一层清漆防锈。同时,他将部分铁钉进行打磨,让铁钉焕发出金属本来的光泽。作品一共用了400多颗铁钉,整体重量达到400多斤。 “作品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有企业找到我,说希望将作品卖给他们。当时候因为作品才进行到一半,我就没答应。”朱晶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