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1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一座古桥都有一个故事

鄞州魅力古桥图片展带您重温那些老底子

  金鸡桥
  市民在观看展览。记者 胡龙召 摄

  □记者 陈爱红

  

  石梁小平桥如乡间村姑朴素清新,单孔石拱桥如月落人间典雅别致,多孔石梁桥如长虹卧波气势壮观,水泥浇注桥如壮士胸怀坚强刚毅……昨天,鄞州区国际博物馆日系列公益活动在南部商务区的水街举行,其中的“鄞地乡愁 魅力古桥”图片展展示了73座古桥的风采,这些古桥都是民众捐资修建,每一座古桥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有的古桥至今还在发挥水利作用

  位于鄞州区塘溪镇邹溪村的金鸡桥、金鸡堰,是鄞州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版《鄞县通志》记载:金鸡桥、金鸡堰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当时咸祥潮旱并灾,百姓多次请愿,当时的鄞县县令杨懿关心民疾,发动民众兴建了金鸡堰。金鸡堰位于大嵩江上游,坝上为溪,坝下为江,既能阻沙入江,又能引水入南嵩河。金鸡堰东面8米处的配套设施工程石弄碶,可以调节咸祥河水位,起防洪泄汛作用,供应咸祥、球山一带水田灌溉和生活用水。 

  而堰南面的金鸡桥,长28.1米,宽2.3米,为六孔五墩石砌平桥。桥下导引来自赤堇、梅岭等崇山峻岭的梅溪和亭溪的水流,通过南岸山根开凿的三孔碶闸和水渠流进下岙周湖塘、大嵩、朱家、虾爬袋等地,灌溉农田。这座桥旧时是咸祥到塘溪的交通要道,桥墩两头刻有龙、虎头状的装饰,手法简练粗犷,反映了古人造桥时避邪镇妖的愿望。 

  鄞州区文管办主任金琪军说,金鸡桥、金鸡堰等大嵩江水利工程目前还在发挥作用。

  有的古桥自带有趣传说

  位于邱隘镇渔金村金价桥自然村西部的金价桥,建于明天启元年,有近400年的历史。

  它是一座单孔平梁石桥,历史悠久,保存尚好,一直以来都是后殷与金价之间的界桥。2015年,金价桥进行了异地迁建,现在所在地离原址100多米。据悉,金价桥是鄞东地区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平梁单孔石桥。它用“丁顺”砌筑法建造的桥脚,在鄞州区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明朝建筑的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事实上,关于金价桥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据资料记载,金价桥村原叫陈家,村民以陈姓为主。明代时,富起来的陈家人想在小河上架设一座桥方便出行,但邻近的后殷村认为造了此桥,可能会带来治安隐患,因此极力反对造桥,两村由此发生了纠纷。几经反复,陈家官司打赢了,桥也建起来了,但加上打官司产生的费用,实际造桥成本已远远超出建一座普通石桥所需,因而取名“金价”。

  有的古桥承载着游子的拳拳爱乡情

  位于鄞州区云龙镇任新村任家横自然村下庵东的黄昏晨桥,由著名实业家陈磬裁捐资建造,于民国二十年建成。

  陈磬裁是鄞州区姜山镇陈鉴桥村人,年轻时去上海学生意,后靠做水泥生意和从事建筑业发家致富,人称“水泥大王”,可以说是清末民初上海滩有名的“宁波帮”人物。他致富后不忘乡邻,在鄞州乡村出资建造了“十桥十亭”,造福乡里,方便百姓。也许是因为做水泥生意起家的关系,陈磬裁对水泥情有独钟,所造桥亭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时至今日,当年的“十桥十亭”已屈指可数,“十桥”中尚存黄昏晨桥、东庆桥两桥。

  黄昏晨桥南北向横跨于塘河上,为一座三孔二墩钢筋水泥拱桥,桥亭位于桥北侧。桥额高约1.2米,上镌“黄昏晨桥”桥名,又刻“第十桥”三字。桥栏外侧遍刻劝人行善、孝敬父母的各类儒家文化之句,从中也可见陈磬裁的处世哲学:与人为善、乐善好施。该桥现为鄞州区文物保护点,被视为“古代石结构建筑过渡到民国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典型代表作”。

  古桥是最具公益性的古建筑

  古桥图片展吸引了不少在南部商务区上班的白领的目光,年轻的钟先生一边看古桥图片,一边对同行的朋友说:“百梁桥、密岩万安桥、悬慈桥,我以前都走过的,只是当时并不知道它们的历史。”

  金主任说,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古桥是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也是乡愁情结的文化基因,在古建筑中更是具有公益性的特质。修路筑桥是回馈乡里的善举,鄞州是千年“义乡”,在这里捐资筑桥的善行举不胜举。鄞州古桥展不仅展现了古桥的无穷魅力,也述说了千年义乡鄞州的历史沉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