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元、慢行、顺畅

2016,城市交通有张新画卷

  增量 停车设施供给,继续扩容

  随着城市车辆保有量的增多,停车位的供给需求压力增大。2016年,在停车位建设上,我市将推动以公共停车场建设为核心、创新老旧小区停车供给模式,来强化停车秩序管理。

  首先,加强专用、公共停车场建设。完成海曙联丰停车场、江东戎家2#地块、汽车东站江东公园、东部新城D2-5/6配套绿化工程等结合地块开发建设公共停车场;推进琴桥西、东湖花园东侧公共停车场等一批公共停车场建设;推进海曙气象路小学、江东滨江实验学校等利用操场建设的公共停车场;建设中兴立交桥下停车场,并依托桥下空间利用规划,适时谋划一批桥下空间停车场建设项目。

  针对医院、商场、学校和办公楼宇等停车紧缺单位,建设、挖掘、利用区域内临时停车资源;结合轨道1号线二期相关站点开展P+R停车场建设;盘活闲置用地,加大政策扶持,建设临时公共停车场。全市新增专用停车位4万个以上,其中主城区2万个以上。

  其次,老小区停车难工作继续创新推进。在发挥基层社区的能动性,促进停车资源区域平衡发展上,利用智能化停车设施改造老旧小区内部停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小区周边背街小巷治理、“三改一拆”及闲置空地、学校操场地下空间利用、微循环交通、停车错时共享等手段推进停车难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区域缓解一批、区域规范一批”的联动机制,开展创建无违停街道(社区)工作,稳步推进三年主城区老旧住宅小区停车难整治的全覆盖工作主城区范围完成老旧小区停车位综合改造16处,停车位1550个以上。

  道路停车方面,优化道路停车泊位咪表设置,合理控制必要的道路停车泊位数量,协调动静态交通关系。

  最后,借助地下空间开发机制,鼓励利用学校操场、公园绿地、交通枢纽等结合建设模式,并重点关注地下停车库、地下公共停车场和地下过街通道等项目建设。结合停车场的建设,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工作,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在公共停车场建设过程中,加快推进停车设施发展产业化,探索完善停车产业投资建设运营体制机制,建成鄞州区(万达片区)道路停车收费服务试点项目,鼓励停车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向社会资本开放,推动公共停车场实施落地。

  智慧 “互联网+”思维,掌握手中信息

  城市交通信息能否靠电子设备实时掌握?在宁波,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整合区域停车资源时,将加快建设智能化停车诱导管理系统二期工程,新增接入10个停车场,早日实现交通枢纽区、天一广场商业区、东部新城行政区等交通管理重点区域的停车场停车诱导系统的全覆盖,提高停车供需矛盾紧张区域的停车资源使用率。

  片区交通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服务更会更完善。民航、铁路、长途汽车、公交、地铁、路况诱导、停车场(位)、出租汽车、公共自行车及步行等动态信息应用系统进一步接入铁路宁波站智慧枢纽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率。

  未来,城市交通的支付系统将被整合,大市大交通领域支付体系的互联互通会逐步实现。今年,基本实现市六区范围内轨道、公交、出租汽车、公共自行车的四车一体支付功能,同时整合、升级支付平台,推进市域公交一卡通,实现全市域范围公交卡联通使用;推进市民卡市区咪表停车、停车场停车刷卡改造,并研究实施市民卡换乘刷卡收费优惠方案,逐步实现全大市大交通领域支付体系的互联互通。

  智慧系统以公众服务为导向,公众提供出行信息服务。因此,2016年会继续深化交通指数的综合应用,分析交通运行状态数据,每月编制“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分析评估报告”;针对拥堵程度月度排名前十名的拥堵道路,分析拥堵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对各类公交运行事件进行模拟运行和预案编制,并实现实时调度;实时反映公交线路、区域平均速度。建立交通拥堵预报及反应机制,增设分流、停车诱导指示牌,完善分流、停车诱导系统。

  2016治堵新亮点

  部门联动协作

  整治力度更大

  加强主城区快速通道100公里的管理,提高城市主干道通行效率,机动车平均时速不低于道路限速值得65%以上。

  突出重点路段,严厉查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闯红灯”、机动车违法停车、违反规定使用公交专用车道、路口违法穿插排队车辆等10类交通违法行为。

  加强公交专用道管理,社会车辆违法占用公交专用道发生数控制在1起/10分钟以内。增加公交专用道上公交车运行班次数量,提高公交车客运承载量,减少前后车辆间运行时间间隔,保障公交专用道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增加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比例,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减少公交车辆延误。

  深化城区交通秩序网格化管理,以南站区域、天一广场区域、东部新城行政区域为抓手,创建交通严管示范区。开展学校、医院、商(市)场和交通枢纽等“四边”交通拥堵专项整治,有效治理1-2个学校周边、1-2个医院周边、1-2个商(市)场周边和1-2个交通枢纽周边区域交通拥堵区。

  在严格实施货运“四禁”通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城市货运主通道规划,并建设外围接驳停车场设施,实现客货分流的交通运行模式。适应电商物流配送等新型共享经济发展形势,优化城市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体系,促进配送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有序化发展。    

  构建全域网络构建

  推进县域交通治堵  

  继续以“未堵先治”理念为指导,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交通联系,开工建设宁波至奉化市域铁路,推动宁波中心城区至余姚城际铁路建设,加快形成市域轨道骨架网络。推进中心城区与县(市)城区之间的公交网络建设,探索相邻县市之间对开公交线路。

  提高奉化、宁海、象山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提高市域客运公交化比例。各县(市)范围内的景区、卫星城和中心镇,根据自身交通的出行特征及交通要素保障的承载能力,因地、因时制定交通治堵措施,并抓好落实工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