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讲人 止庵 止庵,著名学者,传记作家。著有《周作人传》、《樗下谈庄》、《老子演义》等二十余种著作;编订《周作人译文全集》、《周作人自编集》、《张爱玲全集》等。此前,他应邀在市图书馆天一讲堂,就“中国人固有的生死观”这个话题进行演讲。 |
 |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图为一对小天鹅自由自在地在湖泊里游弋。 记者 张海华 摄 |
大讲堂 “固有的”,是针对“外来的”而言。先从“外来的影响”说起。在“生死观”上影响了中国人的,离现在最近的一次是20世纪的唯物主义思想。再往前,则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更早的,就是佛教的影响。佛教在西汉时传到中国,它的关于轮回、转世等这些说法,也给我们的生死观带来很大影响。 今天跟大家说的,则是这些外来思想来到中国以前,我们的生死观是怎么样的,也就是在先秦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是怎么看待生死问题。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先说说庄子的想法。大家知道庄子是个很豁达的人。庄子曾打了个比方说,有个人死了,他人却在唱歌,这时来了一个凭吊的人说:你怎么这么对待死者?但歌者说,死者安卧于室,而我们却呜呜哭,这是不了解天命,所以不用哭。庄子认为,哀痛只是我们的想法,我们不知道死者怎么想,所以我们没必要哀痛。大家都怕死,大家都重生,但是重生怕死都是生者的想法,死者并不知道,这就是庄子的想法。庄子没有说死了有多好,他只是说活着不一定好,死了不一定坏。不过到了庄子学生那里,有人就认为死了可能比活着还好,这又是一种想法。 庄子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说我们对于死后的事情是无所知的。 《庄子》里还有一段著名的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以求活命,然后庄子认为这“不如相忘于江湖”,即不如两条鱼在江湖里面你游你的、我游我的。 庄子其实说出了人生的两种境遇。在广阔的江湖里,你游你的、我游我的,互不干涉,这是理想的生存状态;但是假如水干了,“相与处于陆”的时候怎么办?就应该“相呴于湿,相濡以沫”,人与人之间还是得互助,以免于死亡。 我们再来看看墨子这一派的想法。墨子相信人死了以后有鬼,所以人死了不是一个彻底的死亡。 未知生,焉知死? 下面我讲讲,儒家是怎么看待生死的?我觉得,所谓中国人固有的生死观,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指儒家的生死观。 在回答子路的有关鬼神的问题时,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也就是说,我还不知道怎么对待人,又怎么知道如何对待鬼?然后子路又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确实代表了孔子关于生死问题的一个基本态度。我们可以感觉到孔子对生看得更重,对死看得轻一点,或者说这里面得有一个次序关系,即要先知生才可能知死。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曾子,曾子特别关心生死的事。有个著名的故事说,曾子快死了,他就跟他的学生们说,你们摸摸我的手、摸摸我的脚。为什么要这么说?曾子实际上是在跟人说,现在我还活着,你们可以跟我交流,等我死了,我就感觉不到你们在摸我,我的人生结束了。曾子透露出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生死只有一次,这一次结束了,一生就没有了,因此所有这一生里所要做的事情,就得赶紧趁活着的时候做了。这个意思跟庄子、庄子学生或者是墨子他们关于生死的想法,是不太一样的。 孔子的想法,跟曾子其实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生命不长了,想跟自己的高徒多相处一会儿,所以尽管学生是急急忙忙赶来看望他的,孔子却还是嫌他来晚了。 后来,荀子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出生就是人生的开始,死就是人生的终结。这个其实就是孔门的生死观,也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讲的中国人固有的生死观。 朝闻道,夕死可矣 大家可能会说,这不是特别简单的道理吗?谁不知道这个事,还用得着我们用一个下午来听你讲? 我们再来看孔子另外一句话。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早上知道了“道”,我晚上就可以无憾而死。但我发现这里有一点问题,问题何在呢?就是其实没有所谓“夕死可矣”,对一个人来说,既然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那么就不存在可以不可以的问题。因此,实际上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应该说“夕死,朝闻道矣”才对:到了晚上我必须得死,我争取在死前能早点“闻道”。 也就是说,死是没法改变的事,但“闻道”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事。实际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先把“死”作为终结,然后回过头来强调“生”,正因为我们只能活一次,正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一回,所以我们就应该好好活,活得有意义。我认为,这正是中国人的生死观的精髓所在。 死生亦大矣 但是,死无论如何是一件很大的事。大家知道古代有一种规矩,叫做守制,也叫守孝。守孝这个制度,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就是亲人、师长死了以后要守制三年。孔子有个弟子叫宰予,宰予比较现实,他说守制三年没有什么用,太浪费时间了。孔子就跟他说:你不去守孝,你的心安不安?孔子讲的关于“心安不安”的这个事情,涉及到一个我们如何对待死者的问题。 孔子死后,孔门的各路弟子,就在孔子墓前搭了好多草庐,在那儿给孔子守制,守了三年。三年期满了,学生们相聚在一起大哭一场,然后就散了。但有一个学生不走,这就是子贡。他还继续守制,要守六年。一般学生守三年,完成后他们的心就安了,但子贡心不安,就多守三年。 在中国,鬼的观念虽然一直有,但是它不是一个主要的观念,我们更看重生死之间情感的牵挂。古人讲到跟自己祖先的关系,是分成两种关系:对很远的关系,祭祖的时候叫“敬”;对比较近的关系,则叫做“哀”。比如说,当自己的父亲和祖父去世,你的情感肯定是哀伤,而再往远,到了曾祖父或高曾祖父……你不曾见过他,你对他的态度就是敬。也就是说,我们对待故者的心情,是从哀他,到敬他,直到他离我们越来越远,逐渐从我们这儿消失。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生死观的一个具体体现。 讲这么一大堆有关中国人固有的生死观的问题,最后我想说,这里涉及到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个生死观,跟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有什么关系?第二个问题,这个生死观,跟我们如何看待身边人的生死有什么关系? 既然人只能活一次,跟一个人可以活好几次是不一样的,那么人是不是可以活得更好一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可以处得更好一点?正因为我们不能不死,所以我们不能不好好地生,大家都好好地活下去,把这个唯一的一生,活得尽可能好一点。 记者 张海华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