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滨正 5月20日上午10点,经过鼓楼的朱金平老先生突然听到了一声钟敲响的声音,悠扬清脆而又亲切。“是鼓楼的钟声?!”朱先生立即致电报社,希望得到求证。随后,记者从海曙区文保部门证实,朱老先生听到的就是鼓楼钟声。 5月21日《宁波晚报》 520因与汉语“我爱你”谐音,成了一些年轻人心目中的特殊日子。久违了的鼓楼钟声,在这一天重新敲响,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敲钟人”有意为之。不过,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清脆、悠扬的钟声再次响起来了。 作为宁波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鼓楼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线索。据媒体披露,鼓楼之上建造的西式钟楼,是海外“宁波帮”回馈家乡的杰作,第一次敲钟时间大约是在1930年后(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1930年诞生于宁波的)。查阅资料发现,与之建造时间相距不远的上海外滩海关钟楼,第一次敲钟时间是在1928年元旦。宁波另一地标建筑灵桥,也是建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穿越时空,它们共同见证了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近代史,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民族的兴盛,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鼓楼大钟诞生的年代,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处在动荡不安和水深火热之中。居于附近的许许多多的老一辈市民,定然习惯了听着钟声开始一天的奔波和生计,在艰难与贫困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今天,时钟早已普及,人们也多已过上了小康生活,鼓楼重新敲响的钟声,其价值显然不再是简单的计时功能,它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伴随钟声远播的,是宁波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早年,曾看过雨果名著改编的电影《巴黎圣母院》,剧中那个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形象至今挥之不去;我也曾看到一些国内的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呼吁所在城市,设立钟楼,敲响城市的钟声。庆幸的是,我们居住的城市,是有钟声的,而且80多年前就有了,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所以,特别期待能够像传承城市精神一样,让鼓楼的钟声悠扬地飘荡、回响在甬城的上空,就像倾听一位饱经风霜的时光老人,娓娓诉说着城市的过往。 笔者甚至还有更“得寸进尺”的想法———除了目前试行的“上午8点至11点,下午2点至8点”的敲钟方案,希望元旦、除夕等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也能听到鼓楼钟声的响起。理由再简单不过:一座城市不能没有钟声,就像一个村落不能没有鸡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