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都市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漂”来宁波的62岁老爸征个婚

网友纷纷点赞,但也不免担忧诸多现实的问题

  中山公园里,常见到“老漂族”独自一人坐着。 记者 刘波 摄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毛一波 张立 摄影 刘波

  

  这几日,本地某论坛上一则代父征婚的帖子吸引了网友关注。一个在甬城工作已20年的新宁波人把老爸接过来定居,要代他62岁的父亲征一位最好是老家那边的“后妈”。热热闹闹的顶帖和讨论背后,隐藏着的,除了为人子女的一片孝心,更有大多数人所看不见的宁波“老漂族”们在融入城市中的艰辛,和他们情感上的缺失……

  “老漂”父亲在宁波融入难

  儿子为他租地解忧、征婚寻伴

  这是一则在凌晨1点多发出的帖子,网友“骄傲的螃蟹”(以下简称“螃蟹”)颤抖着手,写下了标题“替我爸爸征婚,请大家帮忙”。在点击发送之后,他仍旧忐忑不已,不知等待他的,是回信像雪花一样飞来,或像过往那些帖子一样石沉大海。但不管怎样,他说自己都不会后悔,因为,“在母亲去世后,我把爸爸接来宁波定居,真不想看他再孤单了。”

  记者联系上了“螃蟹”,40岁的他自己创业,从事网络工程安装行业,经济条件不错。“我老家在四川宜宾,到宁波工作20年了,现在房子、户口、妻子、儿子都在这里,算是定居下来了。”“螃蟹”母亲在2012年突发疾病去世,剩下父亲一人在老家。“后来我不放心他,就接到宁波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螃蟹”父亲其实一直不太习惯宁波的生活,因为在老家,他是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为了讨老人开心,“螃蟹”在慈城附近租了一块菜地,总算给老人找到了打发时间和爱好的去处。种地、看电视、偶尔带带孙子,这样的日子也算平静,但“螃蟹”还是常在不经意间看到老人总有几分忧愁和失落。“我们平日工作都很忙,难得说上几句话;和隔壁邻居,语言也不通,很少有交流。他一个人漂在宁波,总是闷闷的,让我也很内疚。”

  “妈妈已经去世三四年了,纵有儿孙绕膝,也弥补不了老伴的陪伴。”“螃蟹”与兄弟商量后,一致同意替父亲征个老伴一起相伴余生。“我现在宁波买房定居了,所以希望以后老爸跟我一直在宁波生活。”“螃蟹”说,他希望为父亲寻找一位在生活宁波、年龄相仿、性格温和、通情达理的川籍女士。“如能有缘同我爸牵手相伴,我们兄弟将视为亲母孝敬。”

  网友:为孝心点赞,但担忧现实问题

  “螃蟹”:希望父亲在宁波收获“夕阳红”

  帖子发出后,很快收到了众多网友的回复。在为“螃蟹”的孝心点赞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一些很现实的问题。

  “孝心可嘉。但这么大年纪了,难找吧……”

  “找个老伴同你们住一起不吵死,还是你送套房子给你老爸结婚?”

  “你爸结婚后跟你们一起住吗?”

  “光有孝心没用,生活是现实的,你爸得有收入有住房有医保。”

  ……

  面对这些七嘴八舌的提问,“螃蟹”很绅士地进行了回复,称他们兄弟仨经济状况尚可,均有能力赡养父母,保证他们后半生衣食无忧。

  “现在我们在宁波有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让父亲住一起,是为了更好地照顾他。至于退休工资,父亲有他自己的那一份,我们兄弟几人都很孝顺,遇到大的家庭开销都会共同承担。”面对记者,“螃蟹”坦率又诚恳地说,他最大的心愿是父亲能在宁波定居下来,开心地度过晚年。

  帖子发出去了,引起的关注和讨论不少,但真正与“螃蟹”取得联系,希望撮合老人这段姻缘的却少之又少。对此,“螃蟹”并不心急,“我只是做了一个子女该做的,正如当初担心父亲无聊,跑到城郊去挨家挨户敲门问有没有人出租农地一样。缘分强求不得,慢慢来吧。”

  少小离家,如今把父亲也接了过来。“螃蟹”直言,“像我们这样的人,故乡已经回不去了,宁波就是我以后生活的地方。”他说,父亲如今形单影只,他们三兄弟也不放心老人一个人回去生活。如果能找到老伴儿,让父亲在这座城市扎根下来,心不再飘荡,这就是他们心目中最美的“夕阳红”了。

  新闻链接

  近10年越来越普遍

  社区里起码10%家庭有“老漂”

  “螃蟹”父亲的故事,只是“漂”在宁波的众多“老漂族”们的样本之一。

  他们本应该或者本打算在自己熟悉的故乡安度晚年,却由于各种情况———贴补家用、照顾孙子孙女、养老等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异地生活。随着城镇化和老龄化到来,他们在城市逐渐形成一个特别的族群———“老漂族”。

  “最早的‘老漂’是20年前来到宁波的,但最近10来年越来越普遍了。”海曙区白云街道牡丹社区党委书记董玲红干了10多年社区工作,见证了社区里“老漂”们不断涌现的历程。“宁波的发展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在宁波安家落户,‘老漂族’队伍也越来越大。”

  统计显示,牡丹社区3021户家庭,常住人口8200多人,流动人口4000人左右,其中仅60多岁跟着子女到宁波的随迁父母(也就是“老漂”)就有200多人。“如果把年轻一点的50多岁的也算上,大概其中10%的家庭都有‘老漂’现象。”董玲红说,据她了解,在我市的鄞州、江东、江北等新建小区集中的社区,因为外来人口比例较大,“老漂族”们的身影更是密集,大大超过10%的比例。

  采访札记

  “老漂”融入有三大难题:语言、生活习惯、医保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医疗保障不足等三大问题,成为“老漂族”们难以融入新城市的主要原因。他们原有几十年的生活轨迹被打破,在异乡当起异客,没了朋友同事,还面临着户籍带来的福利限制,感受到了种种漂泊之苦。

  听不懂宁波话

  杨阿姨今年62岁,是吉林一家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女儿大学毕业在宁波安了家,她也跟着迁了过来。“我只打算过来玩两个月的,没想到一来女儿就检查出怀孕。这还怎么走得了?掐指算算,到现在都住了6年多了。”

  这是江东区的一个老小区,居民都以老人为主。“还以为都是老人,应该会比较有共同语言呢,结果几年过去了,交的仅有几个朋友还都是说普通话的。”杨阿姨很有些遗憾,她觉得自己融入宁波最大的一道难关就是语言了,“宁波话实在听不懂啊。”

  每天早上,小区里的老人们经常结伴早锻炼、买菜,或是坐在一楼跳空的露台下拉家常。杨阿姨总是不敢走近,“人家一群人叽里呱啦聊得很起劲,我一句话听不懂,会显得特别傻。”宁波话听不懂,“灵桥牌”普通话稍微能理解一些,但要小区里的老人们每次见到杨阿姨都主动切换“频道”,这也不太现实。

  吉林和宁波几千公里的距离,两地生活习惯上的不同也让他们缺少了共同话题。“他们讨论的主旋律经常是带鱼啊、螃蟹啊、贝壳啊新不新鲜,但我家又不吃海鲜,真是没什么可聊。”后来,杨阿姨和大家的关系,就逐渐由点头之交变为了陌路。

  社区里的交往空间不大,回到家,没了语言障碍的女儿却忙着工作,难得轻松下来就捧着一部手机玩儿。“我的生活只有接送孩子、买菜做饭,跟个机器人似的,你说有什么乐趣?”杨阿姨畅想着,等外孙女再大一些,她就回老家去,约着老姐妹痛快地唠嗑,没事儿就出去游山玩水。“现在走不了,就当是为子女分忧吧,帮他们带带孩子,也算发挥余热。”

  医保异地报销难

  除了生活的各种不适应,漂在城市的老人们不约而同地“怕生病”。

  姜阿姨今年67岁,三年前因为女儿生二孩,她不得不再次从老家湖北到宁波来带小孩儿。姜阿姨对城市生活适应很快,但是生病、吃药却让她非常烦恼。姜阿姨有严重的高血压,要一直吃药,但是她的医保在宁波却不能用。每次回老家,姜阿姨都要去咨询,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异地医保啊,得到的回答都是失望。

  大概半年前,姜阿姨牙疼,去医院拔掉了两颗,再种植了上去,花去近万元,都是自费。而为了对抗高血压,她一直是购买国外的保健品来进行日常保养。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基本选择在社区门口的药房买几盒药解决。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还没实现异地医保的实时联网。就算能异地就诊,还是很难即时结算,有的医院和药物也没法报销。要是知道了报销手续,那会复杂到让你望而却步的。”姜阿姨说,每次来宁波之前,都会在老家先把常用药开好一大包,“行李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药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