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2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4年,3.2%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 2015年猛增到6.3%,2016年这一数字回落到3.1%

大学生创业是否合适最好看三年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陈芳铭 仲崇刚

  

  今年夏天,将有765万名应届毕业大学生进入职场(比去年增加16万)。就业压力大,创业也成为部分毕业生的选择。记者从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就业管理服务局了解到,2014年至2015年,我市每年接纳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5万人左右,其中选择创业的占比分别为4.2%和5%。而根据智联招聘最近发布的《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14年,3.2%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2015年,这一比例猛增到6.3%,2016年回落至3.1%。这一变化曲线说明什么问题?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选择创业的“只有那么一部分”

  学展示设计专业的任世超一开始的想法就很明确,“我有一颗当老板的心”,为此,他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从大一开始,他就到设计公司实习,“公司老板也是大学毕业后自己出来创业的。”在此过程中,他还涉足过时下流行的微商,卖的是定位中端的潮牌,每卖出一件衣服能赚100元左右的差价。

  “当然,肯定比不了那些在朋友圈卖高端奢侈品的同学,他们每单至少赚1000元。”任世超说,“人家都已经开上跑车了,我还是穷学生,大家混的圈子不同。”

  有此经历后,任世超决定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开一间以会展设计、品牌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为主打业务的工作室。创业近半年,任世超对取得的成绩还算满意,“在朋友的介绍下,已经拥有两三个固定客户”。

  “有创业想法的人挺多,但最终付诸实践的只有那么一小部分。”在记者采访的4支大学生创业团队中,有3支团队的创业者表示,身边创业的同学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多。

  数据“跌宕起伏”背后的现状

  智联招聘的这份《调研报告》显示,2014年选择创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占总数的3.2%,2015年的这一比例为6.3%,2016年的这一比例为3.1%。

  选择自主创业的陈斌说,这一数据的变化离不开客观因素的制约,“每届学生的想法和掌握的资源都是不同的,就如同教育课改,遇到了就遇到了。”

  学软件工程的陈斌现在是一支4人创业团队的“灵魂”,该团队依托电商平台,主要销售数码产品,“目前月销售额在100万元左右”。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我刚创业那会儿,针对学生创业这块提得还不是很多,很多事情要靠自己摸索,但现在无论是宣传力度还是政策扶持力度,都有明显变化,例如我们现在想做大数据,可以找老师帮忙搜集国外的案例,毕竟我们缺乏这方面资源和精力。”陈斌说。

  不过,在任世超看来,3年数据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市场运作的规律”,这是任何一个创业团队都无法规避的。

  “对一支新的创业团队而言,三年是一个适当的发展期。在这段时间内,如果能够明确自身的定位,或者完成转型,寻找到自己的新价值,那么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任世超说,“尤其是对学生创业团队而言,去谈什么五年计划、十年计划,时间太过漫长。三年为一个阶段的规律,或多或少会对后来者是否要进入创业实践阶段会产生影响。”

  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匹配度”

  如何才能在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在记者的采访中,“匹配度”是被提及最多的一个概念。

  任世超对此深有感触。目前他的团队只有4名成员,提供给客户的设计作品几乎都是大伙儿熬夜赶出来的,不少客户在看到作品后也挺满意的,可每次一谈价格,“对方并不会给我们一个正常的市场价,而常常因为我们是‘学生创业团队’的这一身份,进行压价”。

  和很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学生创业团队相比,陈启龙算是幸运的。他萌生筹建一支影视制作团队的想法没多久,学校搭建的创业平台就找上门来谈入驻及合作,不仅为他推荐了不少在影视制作方面有一技之长且具有创业兴趣的成员,还把为创业平台拍宣传片的重任交到他手里。

  不过,陈启龙也有自己的烦心事:团队创建以来,他已经投入10万余元用于购买各种拍摄器材和设备,而这笔启动资金主要来自于父母的支持,“我也了解过一些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坦白说,吸引力不是很大,为了几千元补贴,可能需要办很多手续,挺麻烦的。”

  创业大学生何越峰说,为鼓励学生创业,学校会组织一些企业家或创业成功者到学校办讲座,传授经验。当成功人士在台上大谈“成功之道”时,坐在台下的何越峰却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站在成功者的立场,他们常常会说资金、人脉的重要性,可是对于初创的大学生团队来说,这些恰恰是最缺乏的,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的。”

  相关新闻

  宁波大学创业大学生魏睿———

  在不断转型中成长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游玉增

  

  “未来可以很远,道阻且长!也可以很近,行则将至!”

  昨日,魏睿在微信朋友圈里郑重写道,行文深沉老练。魏睿是宁波大学研二的一名学生,还是我市一家艺术互联网公司总经理。近日,他所带领的团队获得浙江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看着欢呼雀跃的小伙伴,这位90后创业者却冷静地写下了这句话。

  一次触动 引出创业念想

  站在记者面前的魏睿,看起来很是腼腆,相貌清秀,可一旦聊起创业,却马上神采奕奕,充满激情。

  出生于甘肃通渭县的魏睿,自小就喜爱画画。2010年,刚满18岁的他带着自己的画笔,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宁波,成为宁大人文和传媒学院广告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大学生活很开心,南北巨大文化差异也让这个男孩兴奋了一段时间,但在慢慢熟悉校园生活后,他感觉到在大学中应该做点什么。

  大二那年冬天,宁大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生招聘会。魏睿当时穿着红马甲作为志愿者出现在会场。“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的摊位,还有部分显得有些无助的应聘者,我当时很有感触,不禁想:难道在两年后,我也要加入这样的求职大军?”

  “那时我就想着要独立,不再靠家里人,曾出去发传单,一天才赚40元,吃两顿饭就没了,所以一直在思考出路。”

  直到大二升大三的暑假,魏睿忽然发现,宁波大学的校园太大,同学常常迷路,他想到了自己的特长———绘画,心里冒出一个念头:“是不是可以做份手绘地图?”

  “为了做这份手绘地图,我花了2个月时间走遍了宁大的角角落落和周边地区,当时正是雨季,我打着伞边走边记录,常常浑身湿透,印象太深刻了。”说到当时的情景,魏睿记忆犹新。

  “当时,我向家里借了800元钱,但没敢说是去做手绘地图的事。”他告诉记者。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几易其稿的手绘地图最终出炉,第一批印刷了1000份,利用新生报到的机会,马上销售一空。“那是我挣到的第一桶金,整整5000元,我突然发现,我可以靠着我喜欢的画画养活自己。”那以后,魏睿义无反顾,踏上创业之路。

  创业四年 产品不断创新

  初尝创业甜头的他马上行动,成立了一家工作室。“在手绘地图后,我在网上了解到3D画,当时全国会做3D画的屈指可数,我觉得很有前景,就在自己的寝室自学。”

  2012年10月,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宿舍地面上画了一张3D图。这幅地道图被媒体报道后,有不少人主动和魏睿联系,“原本我只是一个在校生,又是北方人,没办法让人了解到我,但就是那次契机,给我带来很多机会。”

  2013年11月,魏睿注册成立了壹错艺视觉艺术有限公司,这是当时宁波首家专业3D画设计绘制机构。

  2015年,魏睿意识到3D手绘市场很有局限性,在接触AR技术后,将手绘和AR技术结合制作产品的念头涌上心头。“3D手绘倡导的是视觉效果的3D展现,而AR技术就是将虚拟的形象叠加到现实的场景之上,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完美无缺。”

  于是公司开始转型,“我们将AR技术与3D手绘、以及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成立了采墨视觉传媒公司,目前公司在做两大类产品:AR早教系列产品,另一个就是我们现在主打的AR地图系列产品。”

  今年4月,移动APP“嗨宁波”上线,开发系列文化旅游产品。

  “截至上个月,我们已累计销售AR早教英语产品约9.1万套,获得营业收入625万元;销售‘嗨宁波’产品约1.6万套,获得营业收入135万。累计实现净利润达290万元。”魏睿用一组精确的数据,向记者自豪介绍公司现状。

  魏睿的艺术互联网公司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在参加‘创青春’大赛回来路上,我就接到电话,比赛的一位评委和我联系,表示了合作意愿。”魏睿说,“我的目标是把‘嗨宁波’打造成为宁波城市名片,未来还将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定制出相应的城市地图。”

  “创业,让我成长得很快。”魏睿用很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感受,“我很喜欢听《蜗牛》这样的歌,‘随着轻轻的风轻轻地飘,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只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