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都市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2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方助力,捂暖那一颗颗孤寂的心

市民政局:宁波不少老年优待政策无户籍之分

  海曙白云街道牡丹社区的漂爸漂妈俱乐部经常搞活动。(资料图片)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毛一波 张立

  

  在看过《给“漂”来宁波的62岁老爸征个婚》后,我们为“螃蟹”与父亲间的温情所触动;在分享了《从漂泊到扎根的“牡丹样本”》后,我们为那些自我调整并融入宁波的“漂爸漂妈”们喝彩。

  从异地而来“漂”在宁波的老年人,何止报道所及的这几位。他们可能就在我们同一个小区里、同一个楼道间,或许就住在你的对门儿。今天,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帮助他们找回那颗缺失的心,成为一个爱上这座城的“新宁波人”?

  “老漂族”已成困扰都市家庭的新生问题

  “告别了几十年的老朋友、老同事,来到一个全新的城市,听着完全不懂的方言……你说都到了60岁,还‘移民’,这日子能有多开心?”这样的倾诉,在宁波启点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明霞那里是“上座率”最高的话语。她告诉记者,近5年,其中心所接到的家庭咨询中,超一半的案例都涉及“老漂族”的问题。

  作为一座城市的“边缘人”,没有朋友、无法融入城市社区、缺少家人陪伴、生活习惯不同,是大多数“老漂族”们认为最难过的事情。高明霞说,毫无疑问,“老漂族”已成为现代都市困扰家庭的又一“新生”问题。

  “背井离乡、缺乏社交、心情苦闷,‘老漂族’可以说是一个比边缘更边缘、比弱势更弱势的群体。”宁波工程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廷玉表示,要帮助他们融入新城市,政府、社区、新老宁波人和“老漂族”本人,都要做出努力。  

  心理历程要走四个阶段,最难熬是前3—6个月

  “刚来的时候,白天儿子媳妇儿都出去上班了,一个人在家真是无聊啊。我家住二楼,对面三楼住了一户湖南人,我们俩站阳台上都能聊半天。”今年68岁的王永敏来自陕西韩城,2005年来到宁波,跟儿子一起居住在周江岸路。她说,最难过的就是前几个月,后来,还是儿媳妇看见了社区里的活动通知,把她引着去参加,才算找到了情感的出口。现在,她练书法、学唱歌、教老人们编织毛衣,日子过得充实丰富。

  从心理特征角度,高明霞把“老漂族”的心理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休克期—困难期—孤独期—适应期或抑郁期。“王阿姨的案例就是最好的佐证,老人漂到异地,可能前面3—6个月最难熬。”

  起初的一到两周,老人们虽然可能享受着“客人”的待遇,但在陌生的环境中,大多数老人会一时茫然,将处于焦虑状态,甚至有对未知的恐惧。

  随着家庭琐事及养育孙辈理念的差异逐渐突显,老人的认同感和价值感渐被打碎。同时,身在异乡又缺乏亲友及时的交流与疏导,随之进入了“困难期”。老人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内心产生冲突,出现委屈心理。

  大概4—6周后,逐渐进入孤独期。由于气候、环境及饮食等因素,老人的生活出现诸多不便,思乡之情加剧,而由于言语沟通障碍,难以在短期内建立新的心理支持系统。由于归宿感的缺乏,他们变得越来越敏感。

  此后,通常“困难期”和“孤独期”会反复交替出现,整个过程短则1、2个月,长则6到8个月。经过家庭成员间不断磨合,最终迎来“适应期”,或因家庭矛盾不断激化进入“抑郁期”。

  思考

  我们能为“老漂族”做点什么?

  对于“老漂族”来说,来到陌生的生活地,与原有社会支持系统脱离,从心理情感上,这是一次重新“洗牌”。他们因亲情而起,也因亲情而困惑。无论是政府、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应该为这个群体做点什么。

  “我要为‘螃蟹’代父亲征婚点个赞!”高明霞说,“螃蟹”的父亲常年生活在农村,有着极强的土地情结,他能主动去租地来为父解忧,说明这个当儿子的已非常细心地关注到了老人的心理需求。 

  “子女应多与父母交流,多关心父母的心理状态,帮助老人尽快融入新的生活。”高明霞建议,不妨主动为父母介绍认识周围的邻居,让年龄相仿的他们一起买菜、聊天、串门,逐渐形成新的朋友圈。到了周末、节假日,带着老人出门去郊游,触摸这座城市,让他们对宁波有全方位的认识。“漂到异地,不能再成为心理空巢或精神空巢。如果让他们的精神能扎根下来,‘老漂族’依然能活得幸福。”   子女:多陪、多聊、多逛 

 

  “如果你家有‘老漂’,不妨主动到所在社区去报挂个‘号’,请社区多多关注。”海曙区白云街道牡丹社区党委书记董玲红说,现在一个社工要对应300户家庭,不一定每户的情况都了解得很清楚,“老漂”家庭的主动“亮牌”,会为社区工作提供便利,也让老人更早得到精准关爱。

  海曙牡丹社区是全市第一个建立专门关注“老漂族”社会组织的社区,他们的“漂爸漂妈”俱乐部至今已2年多了,成员从当初的21人逐渐到现在的百余人,省内省外的“老漂”们在这里找到了“组织”。“就算没有像我们这类专门针对‘老漂族’的俱乐部,社区里也有很多老年社团,相信只要去了,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队伍。”

  社区:让“老漂”找到“组织”

  “宁波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我们不少老年服务设施和老年优待政策,其实是不分本地人、外地人,都一视同仁的。”市民政局老龄办主任卢婉君告诉记者,社区里建设的所有养老服务设施,比如老年活动室、居家养老中心,是对全体老年朋友开放的,并没有户籍限制。

  在老年优待政策方面,宁波在10年前就出台了优待老年人的相关实施办法,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的老年都是同等待遇。比如,7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优待证》进入寺庙和政府投资主办或政府控股的公园、文化宫(馆)、图书馆、文保点、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和旅游景区(点)以及体育健身等公共场所,实行门票全免。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可办理高龄老人公交优待IC卡,凭IC卡免费乘坐市六区范围内所有公交线路(含民营)公共汽车。

  政府:宁波不少老年优待政策无户籍之分

  编 后

  关于“老漂族”的话题本报连续刊登了三天,今天告一段落。报道的本意,是想借以引发更多人、政府机构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唤起思考并付诸行动。不难看出,“老漂族”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类群体,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异地养老问题,包括语言、心理、生活习惯、城市服务等各方面差异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除了“老漂族”的自我调适,子女的陪伴和关心、政策的调整和落实,周围人群的善意和接纳也非常重要。加强对“老漂族”的关爱,让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